“埏”文言文意思
“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埏(简繁同形)
拼音:yán/shān
“埏”字的古汉语解释
yán
1.名词 地际;地边。司马相如《封禅书》:“上畅九垓,下泝八埏。”
2.名词 墓道。潘岳《悼亡》诗:“落叶委埏侧。”
shān
1.名词 制陶器的模子。《老子》:“埏埴以为器。”
“埏”国语辞典解释
yán
名词1.荒遠的地方。《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上暢九垓,下泝八埏。」 李善注引孟康曰:「埏,地之八際也。」
2.墓道。《文選.潘岳.哀永逝文》:「撫靈櫬兮訣幽房,棺冥冥兮埏窈窕。」 李善注引《聲類》曰:「埏,墓隧也。」
shān
动词用水和泥。參見「埏埴」 條。
名词
製造瓦器的土模。《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
“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時連切正韻夷然切,𠀤音延。地際也。八埏,地之八際。又墓道。
後漢·𨻰蕃傳民趙宣,葬親而不閉隧埏。亦作羡。
又廣韻式連切集韻韻會正韻尸連切,𠀤音羶。水和土也。
又叶徒按切,音但。
司馬相如·封禪書旁魄四塞,雲分霧散。上暢九垓,下泝八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