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文言文意思
“延”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延(简繁同形)
拼音:yán
“延”字的古汉语解释
yán
1.动词 延长;延续。《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2.动词 蔓延;扩展。《赤壁之战》:“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动词 引进;迎接。《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
4.动词 邀请。《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纳】接收;采纳。
【延誉】传扬名声。
“延”国语辞典解释
yán
形容词長。《文選.班固.西都賦》:「歷十二之延祚,故窮泰而極侈。」 晉.左思〈嬌女詩〉:「從容好趙舞,延袖像飛翮。」
动词
1.拉長、伸長。例: 「延長」 、「延年益壽」 。《韓非子.十過》:「延頸而鳴,舒翼而舞。」 晉.慕容廆〈與陶侃箋〉:「每瞻江湄,延首遐外。」
2.擴展、蔓衍。例: 「火勢蔓延」 。《文選.潘岳.關中詩》:「微火不戒,延我寶庫。」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九鯉湖日記》:「松偃藤延,縱目成勝。」
3.引導、引進。例: 「延入」 。《文選.賈誼.過秦論》:「秦人開關而延敵。」 《漢書.卷六八.霍光傳》:「獨夜設九賓溫室,延見姊夫昌邑關內侯。」
4.招攬、邀請。例: 「延請」 、「延攬人才」 。《紅樓夢》第一〇九回:「那知賈母這病日重一日,延醫調治不效。」
5.連及。例: 「禍延子孫」 。《書經.大禹謨》:「罰弗及嗣,賞延於世。」
6.向後推遲。例: 「拖延」 、「延期」 。
副词
遲緩。例: 「延誤」 、「延緩」 。
名词
姓。如漢代有延岑。
“延”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以然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然切,𠀤音綖。說文長行也。
又廣韻進也。
禮·射義孔子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
儀禮·覲禮𢷤者延之曰升。
註從後詔禮曰延。延,進也。
又爾雅·釋詁長也。
揚子·方言延永,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施於衆長謂之永。
班固·西京賦歷十二之延祚。
又廣韻遠也。
史記·蒙恬傳延袤萬餘里。
又爾雅·釋詁𨻰也。
疏鋪𨻰也。
又正韻納也。
前漢·公孫弘傳弘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
又集韻及也。
書·大禹謨賞延于世。
又廣韻稅也,言也。
又韻會遷延也,淹久貌。
左傳·襄十四年晉人謂之遷延之役。
註遷延,却退也。
張衡·西京賦遷延邪睨。
註李善曰:遷延,引身也。
又盤屈曰宛延。
揚雄·甘泉賦颺翠氣之宛延。
註宛延,長曲貌。
又爾雅·釋詁閒也。
疏謂閒𨻶。今墓道也。
左傳·隱元年隧而相見註隧若今延道。
又韻會州名。漢高奴縣,後魏置延州。
又地名。
左傳·隱元年至於廩延。
註廩延,鄭邑。𨻰留酸棗縣北有延津。
又昭二十七年延州來季子聘於上國。
註季子本封延陵,後復封州來,故曰延州來。
又前漢·地理志張掖郡有居延縣。
註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爲流沙。
又姓。
後漢·延篤傳篤,南陽人,爲京兆尹。
又集韻以淺切,音演。冕上覆也。
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
集韻或作綖。
又廣韻于線切集韻韻會延面切,𠀤音羨。
集韻延,及也。
張衡·西京賦重閨幽闥,轉相踰延。望䆗窱以逕庭,渺不知其所返。
註延言互相周通。
“延”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延」表示人在路上行走。本義是遠行。詳解: 甲骨及早期金文從彳從止,有行走之意。「彳」為「行」之省文,象道路之形,「止」在「行」中,會人在路上行走。本義是遠行。《說文》:「㢟,安步㢟㢟也。从廴从止。凡㢟之屬皆从㢟。」 《說文》:「延,長行也。从㢟丿聲。」
「延」甲金文皆作「𢓊」,戰國末期《睡虎地秦簡》始見加「丿」之「延」,故《說文》「㢟」、「延」當為古今字,典籍皆作「延」。
春秋晚期「彳」漸拉長,或與「∟」形結合(王孫遺者鐘),或從「∟」(蔡侯紐鐘)。可見「廴」旁從「彳」至「∟」,至小篆才統一為「廴」之發展過程。《說文》:「廴,長行也,从彳引之。」 林義光謂「∟」象庭隅,止在其上,指庭隅可安步也, 自「延」字演變觀之,此說可商。「延」字商代甲骨金文皆從「彳」,西周早期至春秋皆作「彳」之拉長形,「∟」為春秋後期之演變。「廴」旁甲金文多作「∟」,然「延」與「建」、「廷」之「廴」旁起源及意義有異。參「建」、「廷」。
卜辭有行走、連綿之義。如「乙未卜,賓貞:今日其𢓊雨」是卜問今天會否連綿不斷地下雨。金文用為人名,又意為進,如盂鼎:「𢓊邦賓」,即「進賓」、「贊賓」,表示引進賓客。又有長久義,如王孫鐘:「𢓊永余德」。又孳乳為「誕」,作發語詞,康侯簋:「𢓊命康侯啚于衛」,《書.大誥》:「誕敢紀其敘」。此外,「肆」、「延」卜辭皆表示綿長;古籍中均有陳義,《爾雅.釋詁》:「延,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