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文言文意思
“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廷(简繁同形)
拼音:tíng
“廷”字的古汉语解释
tíng
1.名词 朝廷。古代君主接受朝拜,处理政务的地方。《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于廷。”
2.名词 通“庭”,庭院。《李愬雪夜入蔡州》:“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应者近万人,始惧。”
“廷”国语辞典解释
tíng
名词1.君主時代,國君辦事與發布政令的地方。例: 「朝廷」 、「宮廷」 。《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2.地方官吏辦事的處所。例: 「縣廷」 。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移官府廷,因佐戎幕。」
3.庭院。通「庭」 。漢.王充《論衡.論死》:「滿堂盈廷,填塞巷路。」
“廷”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𠀤音亭。說文朝中也。
廣韻朝廷也。
論語其在宗廟朝廷。
疏朝廷,布政之所。
釋文廷,停也,人所集之處。
又廣韻正也。
韻會直也。
又廣韻廷者,平也。
又廷尉,官名。
前漢·百官表廷尉,秦官。
註廷,平也,治獄貴平,故以爲號。
又廣韻韻會正韻𠀤徒徑切,亭去聲。義同。
“廷”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廷」從「∟」,「𡈼」聲(「人」、「土」),或改聲符為「㐱」(增「彡」在「人」旁而成)。「廷」是堂下至門之間的無蓋空地,故從「∟」象堂下空地。本義是堂前空地。詳解: 金文「廷」從「∟」,「𡈼」聲(「人」、「土」),或改聲符為「㐱」(增「彡」在「人」旁而成)。「廷」是堂下至門之間的無蓋空地,故從「∟」象堂下空地。本義是堂前空地。「𡈼」從人從土,象人站立於土地上,亦是「廷」的聲符。「廷」即人站立於廷中之意。小篆仍從「𡈼」,後來漢字隸變後訛從「壬」。《說文》:「廷,朝中也。從廴,𡈼聲。」
古者臣見君,君南面坐於堂上,堂亦稱「朝」,臣北面立於堂下廷中,故統稱「朝廷」(林義光),後世加「广」作「庭」。《論語.鄉黨》:「其在宗廟朝廷」邢昺疏:「朝廷,布政之所。」「廷」是君王上朝布政的地方,是進行冊命禮的主要場所。頌鼎:「宰引右頌入門,立中廷。」散氏盤:「氒受圖夨王于豆新宮東廷」。「廷」又為動詞,表示朝見,「不廷」即是背叛不朝,如毛公鼎:「率褱不廷方」,「不廷方」即不朝之國。文獻作「庭」,《尚書.周官》:「惟周王撫萬邦,巡侯甸,四征弗庭」《左傳.隱公》:「以王命討不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