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文言文意思
“听”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听”字

繁体: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tīng

“听”字的古汉语解释

tīng

1.动词 耳听。《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风吹雨,铁马冰马河入梦来。”

2.动词 听从;接受。《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臣微志。”

3.动词 听信。《屈原列传》:“怀王竟郑袖,复释去张仪。”

4.动词 听凭;听任。《王冕读书》:“儿痴如此,曷不其所为。”

5.名词 听力;听闻。《出师表》:“诚宜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

6.动词 治理;处理。《论语·颜渊》:“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7.名词 通“厅”,厅堂。《世说新语·政事》:“大司马府前有一老槐。”

【听事】处理政事。厅堂;官府办公的地方。

【听讼】审理诉讼;判案。

【听政】处理政务。

“听”国语辞典解释

tīng

动词
1.用耳朵收受聲音。例: 「聆聽」「聽音樂」「傾聽」《禮記.檀弓下》「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

2.採信、取信。例: 「聽信」《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證靖郭君,靖郭君不聽,士尉辭而去。」 《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蘇舜欽傳》「而大臣歸咎于刑獄之濫,陛下聽之,故肆赦天下以為禳救。」

3.等候、等待。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念其勞役多年,令馳還鄉,休息三月,仍聽取用。」

4.順從、服從。例: 「聽從」「言聽計從」《韓非子.五蠹》「民固驕於愛,聽於威矣。」

名词
1.耳聞的事情。《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

2.廳堂。通「廳」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大司馬府聽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3.量詞。計算罐頭食品的單位。為英語tin的音譯。例: 「一聽奶粉」

4.姓。如唐代有聽姓。

yǐn

副词
笑的樣子。《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亡是公听然而笑。」 唐.劉禹錫〈說驥〉:「睹之周體,眙然視,听然笑,既而抃隨之。」

tìng

动词
1.治理、處理。例: 「垂簾聽政」《周禮.天官.小宰》「以聽官府之六計。」

2.裁決、裁斷。例: 「聽獄」《論語.顏淵》「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3.任由、任憑。例: 「聽其自然」「悉聽尊便」「聽天由命」《西遊記》第九回:「這江州有個金山寺、焦山寺,聽你在那個寺裡去。」

“听”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𠀤音齗。
說文笑貌。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然而笑。
楊愼曰,古哂字。
 又廣韻口大貌。
集韻大口謂之
 又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𠀤音𪙤。亦笑貌。
 又集韻口謹切,音赾。
 又魚斤切,音㹞。
 又逆乙切,音聉。義𠀤同。
 又魚其切,音疑。嗞,口開貌。
 又魚衣切,音沂。與𠲻同。𠲻嗞,媿貌。
 又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聽)〔古文〕𦕢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又廣韻待也。
 又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聽,猶受也。
 又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又斷也。禮·王制司寇正𠛬明辟,以聽獄訟。周禮·天官·大宰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前漢·𠛬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又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又𠋫也。戰國策請爲王聽東方之處。聽,偵𠋫之。
 又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𠀤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又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听”形意通解

略說:」甲骨文從「」從「」,或從二「」,象聲音入耳,表示聽聞。

詳解:」甲骨文從「」從「」,或從二「」,象聲音入耳,表示聽聞。金文多從「」從「」,隸作「𦔻」。商代族徽有從兩「」兩「」之形,當為「」之初文。「𦔻」或加從「」,或從「」從「」,與「」形近,土當為「」之訛。古「」、「」、「」同字,主要從耳從口,表示聲出於口而入於耳(參郭沫若)。金文多用「」表示聽聞。《說文》:「聆也,从耳、□,壬聲。」壬聲當即是「」字耳下之人訛變作壬之形。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聽治、聽政,如「王聽不隹禍」;又用為人名、方國名、祭名。金文表示聽從、接受,如洹子孟姜壺:「聽命于天子」,中山王□鼎:「老賈奔走不𦔻(聽)命」;又用為人名。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