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嗾”文言文意思
“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嗾(简繁同形)
拼音:sǒu
“嗾”字的古汉语解释
sǒu
1.动词 用嘴发出声音驱使狗。《左传·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
2.动词 怂恿,唆使别人。查继佐《徐光启传》:“嗾台臣论劾。”
“嗾”国语辞典解释
sǒu
动词1.以口作聲對狗發出命令。《左傳.宣公二年》:「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 唐.李賀〈公無出門〉詩: 「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蘭客。」
2.教唆,指使別人做壞事。《北史.卷二六.宋隱傳》:「爾如狗耳!為人所嗾。」 《聊齋志異.卷三.商三官》:「以醉謔忤邑豪,豪嗾家奴亂捶之,舁歸而斃。」
zú
(一)之又音。“嗾”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蘇后切,音叟。說文使犬聲。
玉篇方言秦晉冀隴謂使大曰嗾。
左傳·宣二年公嗾夫獒焉。
疏服虔云:嗾,㖩也。
釋文嗾,素口反。服本作㖩。
廣韻同𠻛。
又唐韻蘇奏切集韻韻會正韻先奏切,𠀤音漱。或作族。
又廣韻倉奏切集韻千𠋫切,𠀤音湊。或作𠻛。
又集韻蘇臥切,音䐝。
又集韻類篇𠀤先侯切,音摗。或作𠻛〈氵造〉。
又集韻作木切,音鏃。或作𠻛,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