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文言文意思
“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填”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tián/zhèn

“填”字的古汉语解释

tián

1.动词 填塞。《赤壁之战》:“悉使羸兵负草之。”

2.动词 充塞;充满。《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尊,门人弟子其室。”

3.动词 镶嵌。《游园》:“艳晶晶花簪八宝。”

4.<象>形容鼓声咚咚。《寡人之于国也》:“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填沟壑】对自己死的委婉说法,表示谦抑。

【填填】⒈安详稳重。⒉形容声音很大。

“填”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填塞。

詳解: 從「」,「」聲,本義為填塞。《說文》:「塞也。从土,眞聲。《國語‧吳語》:「王遂出,夫人送王,不出屏,乃闔左闔,填之以土,去笄側席而坐,不掃。

  「」可表示塞滿、充滿。《新唐書‧崔仁師傳》:「時青州有男子謀逆,有司捕支黨,纍係填獄,詔仁師按覆。

  「」也表示涂飾。唐韓愈〈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粉牆丹柱動光彩,鬼物圖畫填青紅。

  「」還表示補充、抵償。唐王建〈送振武張尚書〉:「盡收壯勇填兵數,不向蕃渾奪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