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圻”国语辞典解释
qí
名词1.京畿四周一千里以內的地方。《書經.畢命》:「申畫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漢.孔安國.傳:「京圻安則四海安矣。」 《逸周書.卷八.職方解》:「方千里曰王圻,其外方五百里為侯服。」
2.面積千里之地。《左傳.昭公二十三年》:「今土數圻,而郢是城,不亦難乎?」 晉.杜預.注:「方千里為圻。」
yín
名词邊界、地界。通「垠」 。《說文解字.土部》:「圻,垠或從斤。」 《淮南子.俶真》:「四達無境,通于無圻。」
“圻”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渠希切,音祈。界也,王畿千里爲圻。左傳·昭二十一年天子之地一圻。
又圻父司馬,掌封畿之兵甲。
書·酒誥圻父薄違。
註薄,廹也,廹逐違命者也。
又與垠通。地埒岸也。
淮南子·俶眞訓四達無竟,通于無圻。
周禮·春官·典瑞疏瑑有圻鄂,上起若篆之文也。
“圻”形意通解
《說文》:「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從土艮聲。圻,垠或從斤。」據《說文》,「圻」乃「垠」之或體,參見「垠」。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