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文言文意思
“裘”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裘(简繁同形)
拼音:qiú
“裘”字的古汉语解释
qiú
1.名词 皮衣;皮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狐裘不暧锦衾薄。”
【又】穿皮衣。《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
【裘葛】泛指四季衣服。
【裘马】裘衣名马。喻富贵排场。
“裘”国语辞典解释
qiú
名词1.皮衣。例: 「輕裘」 、「貂裘」 、「皮裘」 。唐.李白〈將進酒〉:「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宋.劉克莊〈苦寒行〉:「十月邊頭風色惡,官軍身上衣裘薄。」
2.姓。如宋代有裘萬頃。
“裘”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渠尤切,𠀤音求。玉篇皮衣也。
詩·小雅舟人之子,熊羆是裘。
又彼都人士,狐裘黃黃。
周禮·天官·司裘掌爲大裘,以供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季秋獻功裘。
中論救寒莫如重裘。
又披裘公,人名。
高士傳披裘公曰:五月被裘負薪,豈取金者哉。
又菟裘,地名。
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註在梁父縣南。
又裘氏,亭名。
水經注沙水又東南逕裘氏鄕裘氏亭西。
又姓。
通志·氏族略裘氏,衞大夫食采于裘,因氏焉。
又集韻渠竹切,音鞠。義同。
又韻補渠之切,叶音其。
詩·豳風取彼狐狸,爲公子裘。
說文作𧚍。
“裘”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象毛衣之形而毛朝外。本義是毛皮大衣。詳解: 甲骨文象毛衣之形而毛朝外。本義是毛皮大衣。古人穿着毛皮大衣,一般都是把有毛的一邊向外,不過,有時為了保護其毛,也有把毛向裏,反過來穿。如劉向《新序》記載古人愛惜毛皮,背負禾草時把毛皮大衣反過來穿的故事。《新序.雜事》:「魏文侯出遊,見路人反裘而負芻,文侯曰:『胡為反裘而負芻?』對曰:『臣愛其毛。』」
金文增從「又」或「求」為聲符,而毛衣之形又省去毛形作「衣」,使「裘」從象形字變為形聲字。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用作姓氏,又用作本義,表示皮衣,庚壺:「衣裘」。
《說文》:「裘,皮衣也。从衣求聲。一曰象形,與衰同意。凡裘之屬皆从裘。求,古文省衣。」「求」與「裘」甲金文中是兩個不同的字,《說文》誤合為一。參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