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国语辞典解释
xí
名词1.死者所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說文解字.衣部》:「襲,左衽袍。」
2.量詞。計算成套的衣服或被褥的單位。《史記.卷四三.趙世家》:「賜相國衣二襲。」 《漢書.卷七.昭帝紀》:「有不幸者,賜衣被一襲。」
3.姓。如晉代有襲元之。
动词
1.為死者穿衣服。漢.劉熙《釋名.釋喪制》:「衣尸曰襲。襲,匝也。以衣周匝,覆衣之也。」
2.加一件外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癢不敢搔。」
3.穿上。《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乘法駕。」 宋.蘇軾〈和陶歸去來兮辭〉:「豈襲裘而念葛,蓋得稱而喪微。」
4.重複、重疊。《左傳.哀公十年》:「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襲吉。」 《淮南子.氾論》:「此聖人所以重仁襲恩。」
5.因循。例: 「沿襲」 、「因襲」 。《史記.卷二四.樂書》:「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文選.陸機.文賦》:「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
6.繼承、接受。例: 「世襲」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賴之。」
7.趁人不備而攻擊。例: 「偷襲」 、「侵襲」 。《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8.及至、撲向。例: 「春風襲面」 、「涼意襲人」 。《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
9.調和。《淮南子.天文》:「天地之襲精為陰陽。」 漢.高誘.注:「襲,合也;精,氣也。」
“袭”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似入切集韻韻會席入切,𠀤音習。玉篇重衣也。
禮·玉藻裘之裼也,見美也。服之襲也,充美也。
又樂記周還裼襲,禮之文也。
又通鑑趙烈侯賜公仲連衣二襲。
註上下皆具曰襲。
又說文左袵袍也。
又服也。
司馬相如·上林賦襲朝服。
又合也。
周語朕夢協于朕卜,襲于休祥,戎商必克。
又因也。
禮·曲禮卜筮不相襲。
又重也。
左傳·哀十年卜不襲吉。
又入也。
晉語大國道小國襲焉曰服,小國敖大國襲焉曰誅。
又受也。
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
又掩其不備也。
左傳·莊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
又雜襲,雜沓也。
前漢·蒯通傳魚鱗雜襲,飄至風起。
又姓。
通志·氏族略晉有隱士襲元之。
南史有襲蔿。
玉篇籀文作𧟟。
篇海又作𧟛。
“袭”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一「衣」在另一「衣」之內,本義是穿衣加服,即衣上加衣;金文從「衣」,「龖」聲。引申為重疊、重複、沿襲、繼承等。詳解: 甲骨文從一「衣」在另一「衣」之內,金文從「衣」,「龖」聲,與《說文》籀文形近。本義是穿衣加服,即在衣服上再加衣服。許慎則認為本義是衣襟在左邊的內衣。《說文》:「襲,左衽袍。从衣,龖省聲。𧟟,籒文襲不省。」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參《合集》27959。
金文表示覆被、蔭佑,[冬戈]簋:「永襲厥身」,表示祖先蔭佑自身。《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故襲天祿,子孫受之。」
戰國竹簡有兩種字形,一種從二「衣」,一「衣」寫在另一「衣」的裏頭,表示穿衣加服,衣上加衣。《禮記.內則》:「寒不敢襲。」鄭玄注:「襲謂重衣。」這種字形引申為重複、重疊、沿襲、繼承等義。戰國竹簡表示因襲、沿用,《清華簡一.楚居》簡10:「莊王徙襲樊郢」,意謂楚莊王因襲前王,在舊的都城(樊郢)居住下來。《清華簡二.繫年》簡110-111:「越王勾踐克吳,越人因襲吳之與晉爲好。」意謂越王勾踐打敗吳國,越人沿襲吳國的習慣,與晉國交好。《清華簡二.繫年》簡37-38:「懷公自秦逃歸,秦穆公乃召文公於楚,使襲懷公之室。」意謂懷公從秦國逃回來,秦穆公於是召喚文公到楚國,接受懷公在秦國的妻室。
第二種字形從「宀」,「譶」聲,用來表示出其不意的進攻,《清華簡二.繫年》簡46:「秦之戍人使人歸告曰:『我既得鄭之門管也,來襲之。』秦師將東襲鄭」,意謂秦國戍守邊疆的士兵派人回來告訴說:「我已得到鄭國大門的鑰匙,來進攻鄭國吧。」秦師將要從東進攻鄭國。《清華簡二.繫年》簡93-94:「齊莊公涉河襲朝歌,以復平陰之師。」意謂齊莊公(帶領軍隊)徒步過河,以收復平陰之戰。
「襲」用於作戰,多指秘密的進攻,以期突擊敵軍。現代漢語仍有「偷襲」一詞,指趁敵不備,突然襲擊。
漢印用作人名,《漢印文字徵》:「郭襲」。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