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裛”文言文意思
“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裛”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裛”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包书的布套。《广雅·释器》:“谓之袠。”

2.动词 缠绕;缠裹。班固《西都赋》:“以藻绣,络以纶连。”

3.动词 沾湿。杜甫《狂夫》诗:“雨蕖冉冉香。”

4.动词 香气侵袭、放散。钱起《中书遇雨》诗:“色翻池上藻,香鼎前杯。”

“裛”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纏繞、包裹。《文選.班固.西都賦》「裛以藻繡,絡以獄鏀。」

2.溼潤。通「浥」 。晉.陶淵明〈飲酒詩〉二〇首之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唐.杜甫〈狂夫〉詩: 「風含翠篠娟娟靜,雨裛紅蕖冉冉香。」

3.以香氣薰衣。唐.韋莊〈和鄭拾秋日感事一百韻〉:「寶裝軍器麗,麝裛戰袍香。」

“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𠀤音邑。
廣韻香。
類篇香襲衣也。
飛燕外傳有傾絕倒衣。
杜甫詩翠微潤。
 又纏也。
班固·西都賦以藻繡。
 又集韻乙業切,音𦛞。
說文書囊也。
 又憶笈切,音㪑。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