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裒”文言文意思
“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裒(简繁同形)
拼音:póu
“裒”字的古汉语解释
póu
1.动词 聚集。《陈书·侯安都传》:“裒敛无厌。”
2.动词 减少。《周易·谦卦·象传》:“君子以裒多益寡。”
bāo
形容词 衣襟宽大。《盐铁论·利议》:“文学裒衣博带。”
“裒”国语辞典解释
póu
动词1.聚集。《詩經.小雅.常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漢.毛亨.傳:「裒,聚也。」 《續資治通鑑.卷八六.宋紀八十六.哲宗元符三年》:「盡裒所編類文書,納之禁中。」
2.減去。參見「裒多益寡」 條。
3.俘虜。《詩經.商頌.殷武》:「深入其阻,裒荊之旅。」 漢.鄭玄.箋:「克其軍率而俘虜其士眾。」
形容词
眾多。《詩經.周頌.般》:「敷天之下,裒時之對,時周之命。」 漢.鄭玄.箋:「裒,眾也。」
“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薄侯切集韻正韻蒲侯切,𠀤音抔。爾雅·釋詁聚也。
詩·小雅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又周頌敷天之下,裒時之對。
又爾雅·釋詁多也。
又玉篇減也。
易·謙卦君子以裒多益寡。
又集韻房尤切,音浮。義同。
又博毛切。同襃。詳襃字註。
或作裦。考證:〔詩·小雅原隰裒兮。〕 謹照原文兮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