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文言文意思
“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褒”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āo

“褒”字的古汉语解释

bāo

1.名词 宽大的衣襟。《淮南子·汜论》:“岂必衣博带。”李白《嘲鲁儒》:“秦家丞相府,不重衣人。”

2.动词 表扬;赞扬。《汉书·王成传》:“宣帝最先之。”《答李翊鸪》:“非敢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褒”国语辞典解释

bāo

动词
1.穿著寬大的衣服。《說文解字.衣部》「褒,衣博裾。」

2.稱揚、讚許。與「貶」 相對而言。《公羊傳.隱公元年》「與公盟者眾矣,曷為獨褒乎此?」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頌者所以游揚德業,褒讚成功。」

名词
1.獎賞。《新唐書.卷一六二.呂元膺傳》「請明枉直,以顯褒懲。」

2.國名。周代時所建,故地在今大陸地區陝西省褒城縣東南。也稱為「有褒」

形容词
大。《淮南子.主術》「一人被之而不褒,萬人蒙之而不褊。」 《漢書.卷八三.朱博傳》「官屬多褒衣大袑,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俗襃字。

“褒”形意通解

略說: 小篆從「」,「𠌀」省聲。異體從「」,後多用「」而不用「」。本義是衣襟寬大。

詳解: 小篆從「」,「𠌀」省聲。異體從「」,後多用「」而不用「」。本義是衣襟寬大。《說文》:「襃,衣博裾。从衣,𠌀省聲。𠌀,古文保。」段玉裁注:「博裾謂大其袌囊也。」如《禮記.雜記上》:「內子以鞠衣、襃衣,素沙。《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雋)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襃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顏師古注:「襃,大裾也。

  「」又泛指大,如《淮南子.主術》:「一人被之而不襃,萬人蒙之而不褊。」高誘注:「襃,大;褊,小也。《論衡.恢國》:「管、蔡滅嗣,二王立後,恩已褒矣。

  「」表示嘉許、表揚,與「」相對。《玉篇.衣部》:「襃,揚美也。」如《春秋繁露.威德所生》:「《春秋》采善不遺小,掇惡不遺大,諱而不隱,罪而不忽,以是非正理以褒貶。《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夫顯爵所以褒元功,重賞所以寵烈士。

  「」還是古國名,在今陝西省。如《國語.晉語》:「周幽王伐有襃,襃人以襃姒女焉,襃姒有寵,生伯服。《呂氏春秋.疑似》:「戎寇嘗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褒姒」即褒國姓姒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