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枹”文言文意思
“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枹(简繁同形)
拼音:bāo/fú
“枹”字的古汉语解释
fú
名词 鼓槌。《国殇》:“援玉枹兮击鸣鼓。”《石钟山记》:“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枹鼓】⒈鼓槌和鼓。⒉战鼓。⒊比喻军旅。
“枹”国语辞典解释
fú
名词鼓槌。《左傳.成公二年》:「左并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止。」 《楚辭.屈原.九歌.東皇太一》:「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
fū
(一)之又音。bāo
參見「枹木」 條。“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防無切,音夫。說文擊鼓杖也。
左傳·成二年左幷轡,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
管子·小匡篇介冑執枹立于軍門。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敷。
又集韻類篇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𠀤音浮。義𠀤同。
又草名。
爾雅·釋草楊,枹薊。
釋文音孚。
集韻敷、浮二音。
又縣名。前漢·武帝紀枹䍐。註音鈇。金城之縣也。
又韻會班交切,音包。
爾雅·釋木樸,枹者。
註樸屬,叢生爲枹。
考證:〔左傳·成二年左執轡。〕 謹照原文執改幷。〔管子·大匡篇介曹執枹立于軍門。〕 謹照原文大匡改小匡。介曹改介冑。〔爾雅·釋草楊枹薊。郭註音孚。〕 謹照原文郭註改釋文。〔又他結切,音鐵。史記·武帝紀枹䍐。註金城縣名。〕 謹按玉篇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枹字均無他結切之音。史記武帝紀亦無枹䍐之文。惟漢書有之。謹改:又縣名。前漢武帝紀枹䍐。註音鈇。金城之縣也。
又按漢書註音鈇,與音敷相近。謹移於敷浮二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