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文言文意思
“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剥”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bāo/

“剥”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割裂。《左传·昭公十二年》:“君王命圭以为鏚柲。”

2.动词 削;剖开。《诗经·小雅·信南山》:“是是菹,献之皇祖。”

3.动词 脱落。《庄子·人间世》:“实熟则则辱。”

4.动词 侵蚀。郦道元《水经注·榖水》:“文字缺,不复可识。”

5.动词 掠夺;强制除去。

6.名词 六十四卦之一。”

1.通“驳”。

2.用小船分载转运货物。

通“扑”,打;击。《诗经·豳风·七月》:“八月枣,十月获稻。”

bāo去剥物的外皮。《周礼·秋官·柞氏》:“冬日至,令阴木而水之。”

“剥”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脫落。《廣雅.釋詁》「剝,脫也。」 《莊子.人間世》「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穀水注》「文字剝缺,不復可識。」

2.脫去。唐.白居易〈新樂府.杜陵叟〉:「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 《水滸傳》第四三回:「朱貴慌忙攔住,李逵方纔住了手就士兵身上,剝了兩件衣服穿上。」

3.除去物體外表的皮殼。例: 「剝橘子」「剝花生」「抽絲剝繭」

4.強制除去。例: 「剝削」「剝奪」 。〈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序〉:「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緹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

名词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剝落之象。

bāo

(一)之語音。

“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北角切,音駁。
說文裂也。从刀,彔聲。
玉篇削也。
廣韻落也,割也,傷害也。
楚辭·九思怫鬱兮肝切剝。
 又增韻褫也,脫也。
 又卦名。
易·剝卦剝也,柔變剛也。
 又周禮·秋官·柞氏冬日至,令剝隂木而水之。
謂斫去次地之皮。
 又殺牲體解之名。
詩·小雅或剝或亨。
 又禮·檀弓喪不剝奠也與。
剝者,不巾覆也。脯醢之奠不惡塵埃,故可無巾覆。
 又集韻普木切正韻普卜切,𠀤音璞。力擊也。
詩·豳風八月剝棗。
擊也。
 又音卜。
魏·劉楨·魯都賦毛羣隕殪,羽族殲剝。塡崎塞畎,不可勝錄。
集韻或作𠚩,亦作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