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文言文意思
“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报”字

繁体:简化方式:草书楷化

拼音:bào

“报”字的古汉语解释

bào

1.动词 断狱,判决罪人。《韩非子·五蠹》:“闻死刑之,君为流涕。”

2.动词 报恩;报答。《陈情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养刘之日短也。”

3.动词 报仇;报怨。《荆轲刺秦王》:“然则将军之仇,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4.动词 答复;回信。《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秦者。”《西门豹治邺》:“烦大巫妪为入河伯。”

5.动词 到……去,前往。《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府。”

“报”国语辞典解释

bào

名词
1.由某種前因而得的結果。例: 「善報」「惡報」

2.音信、消息。例: 「捷報」「情報」

3.新聞紙或刊物。例: 「日報」「晚報」

动词
1.告訴。例: 「報信」「報佳音」

2.回應、酬答。《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荀子.宥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3.答覆。如漢代司馬遷有〈報任少卿書〉。

4.下淫上。《左傳.宣公三年》「文公報鄭子之妃。」 晉.杜預.注:「漢律:『淫季父之妻,曰報。』」

5.論罪處刑。《韓非子.五蠹》「以為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漢書.卷六七.胡建傳》「知吏賊傷奴,辟報故不窮審。」 顏師古注引蘇林曰:「報,論也。斷獄為報。」

“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博耗切集韻韻會博號切,𠀤保去聲。復也,酬也,答也。
詩·鄭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禮·郊特牲報本反始。
謝其恩之謂報,歸其功之謂反。
史記·范睢傳睚睚之怨必報。
 又告也。
前漢·吳王傳無文書,口報。
天寶遺事新進士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
 又猶合也。
禮·喪服小記下殤小功帶澡麻,不絕本,詘而反以報之。
 又論囚曰報。
前漢·張湯傳爰書論訊鞫報。
 又下婬上曰報。
左傳·宣三年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𨻰嬀。
鄭子,文公叔父子儀也。
漢律婬季父之妻曰報。
 又與赴通。
禮·喪服小記報葬者報虞。
報,讀爲赴,急疾之義。虞以安神,不可緩也。
本作𡙈。

“报”形意通解

略說:」字從「」(梏,拘押的刑具)從「𠬝」,表示銬押罪人,本義是懲治、服罪,引申為報應。

詳解: 報字今日左邊的「」乃「」的訛寫。「」字的甲、金、篆文構形相同,皆從㚔從𠬝,字象一跪坐(「」)的罪人,被人自後方以手(「」)制服,使其戴上手銬(「」)。「」的本義是懲治、服罪,引申為報應。《說文》:「報,當罪人也。从㚔从𠬝。𠬝,服罪也。」由此看,報字的原初意義是指犯罪之後的「懲治」或「報應」解,如《尚書 .周書.呂刑》:「報虐以威」。至於後來一般意義的「回報」、「報答」等都是引申的用法,如六年琱生簋:「白(伯)氏則報璧琱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報之以瓊瑤」,或《詩經.小雅.谷風之什.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從字形上看,「」亦可訓釋為「」,除了嚴一萍、馬如森釋為「」外,大部分學者釋此字為「」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