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文言文意思
“衣”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衣(简繁同形)
拼音:yī
“衣”字的古汉语解释
yī
1.名词 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2.名词 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又】<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
3.动词 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衣冠】⒈衣帽,即穿衣、戴帽。⒉指官绅、士大夫。⒊文明礼仪。
“衣”国语辞典解释
yī
名词1.用布帛、皮革或各種纖維材質等做成。穿著在身上,用以遮蔽身體、防熱禦寒。通常古多指上衣。《詩經.邶風.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裳」 漢.毛亨.傳:「上曰衣,下曰裳。」 漢.揚雄《法言.修身》:「惜乎衣未成而轉為裳也。」 今或泛指衣服。例: 「毛衣」 、「雨衣」 、「成衣」 、「衣不蔽體」 。《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
2.包覆在物體外的東西。例: 「書衣」 、「胞衣」 、「糖衣藥丸」 。
3.蔬菜、果實外的薄皮。也指表皮的霜粉。唐.李建勳〈宿友人山居寄司徒相公〉詩二首之一:「隔紙烘茶蕊,移鐺剝芋衣。」 宋.莊綽《雞肋編》卷上:「京師賣生果,凡李子必摘其蒂,不敢觸其實,必留上衣,令勃勃然,人方以新而為好。至食者須雪去之。」
4.特指苔蘚等延貼地面、岩石或樹皮上生長的隱花植物。例: 「苔衣」 、「地衣」 。唐.白居易〈營閒事〉詩: 「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
5.姓。如明代有衣守信。
6.二一四部首之一。
yì
动词1.穿衣服。《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2.覆蓋、裹紥。《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唐.柳宗元〈段太尉&f5fd4_.png;事狀〉:「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瘡,手注善藥,旦夕自哺農者,然後食。」
3.倚靠。同「依」 。元.關漢卿《雙赴夢》第四折:「衣的我奉玉甌,進御酒,一齊山壽。」 清.孫星衍《尙書今古文注疏.卷一五.康誥》:「今民將在祇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 疏:「釋詁云:……衣,同依。」
“衣”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希切,音依。說文上曰衣,下曰裳。
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
白虎通衣者,隱也。
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
玉篇所以形軀依也。
類篇象覆二人之形。
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
傅𤣥·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
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𩏩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
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
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
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
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爲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爲之。卽今俗呼爲龍具者。
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
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
通志·氏族略見姓苑。
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
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
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
註今爲臨卭。
又借服膺意。
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
玉篇以衣被人也。
增韻著衣也。
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
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㐆。
通志·六書略卽衣字,从向、身。考證:〔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𧙗。〕 謹照原文𧙗改祐。
“衣”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衣」象上衣。詳解: 甲骨及金文的「衣」字均象上衣之形,其中衣領、兩袖、襟,皆清晰可見,象左右襟相疊之形。
此外,古代上曰衣、下曰裳,兩不相混。又「衣」字是漢字的重要部首,當被用作其他漢字的部件時,往往於衣及左右襟中間加上其他部件,以喻有物置於懷中。參見「環」、「遠」、「懷」等。
甲骨文用作地名、人名和祭名。金文表示上衣,無叀鼎:「易(賜)女(汝)玄衣」,玄衣即黑色的上衣。又用為「卒」,表示終結,[冬戈]簋:「衣(卒)搏,無愍」,「卒搏」即結束搏鬥。「衣」、「卒」形體相近。又通讀為「殷」,祭名,天亡簋:「衣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
《說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