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鸨”文言文意思
“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鴇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bǎo
“鸨”字的古汉语解释
bǎo
1.名词 比雁略大的一种鸟,背上有斑纹,不善于飞,而善于奔跑。杜甫《枯柏渡》:“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
2.名词 旧社会对妓女或妓女养母的称呼。
3.名词 通“駂”,黑白杂毛的马。《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鸨。”
“鸨”国语辞典解释
bǎo
名词1.動物名。一種候鳥。鳥綱涉禽類雁形目。頭小,頸長,無後趾。外形似雁而略大,背部羽毛有斑紋。不善飛翔而善涉水。
2.開設妓院的女人。例: 「老鴇」 、「鴇母」 。
3.毛色黑白相間的馬。《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鴇。雨服齊首,兩驂如手。」 也稱為「駁」 。
“鸨”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博抱切集韻補抱切正韻博皓切,𠀤音寶。說文鳥也。
郭璞曰鴇,似鴈無後趾,毛有豹文。一名獨豹。
詩·唐風肅肅鴇羽。
毛傳鴇性不樹止。正義曰:鴇鳥連蹄,樹止則爲苦,故以喩君子從征役爲危苦也。
埤雅鴇性羣居如鴈,自然有行列,故从𠤏。𠤏相次也。
正字通陸佃曰:亦名鴻豹。易林曰:文山鴻豹。
又段成式曰:鴇遇鷙鳥,能激糞射之,糞著毛悉脫。
廣韻亦作䳈𪁣䳰。
又馬名。與駂同。烏驄也。
詩·鄭風叔于田,乗乗鴇。
傳驪馬雜毛曰鴇。古字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