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鸩”文言文意思
“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鴆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zhèn
“鸩”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èn
1.名词 传说中一种有毒的鸟,喜欢吃蛇,羽毛为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死人。《山海经·中山经》:“其鸟多鷮、多翟,多鸩。”
2.名词 用鸩的毛泡成的毒酒。《汉书·王莽传》:“莽鸩杀孝平帝。”成语有“饮鸩止渴”。
【又】用毒酒杀人。《国语·鲁语上》:“使医鸩之。”
“鸩”国语辞典解释
zhèn
名词1.動物名。一種毒鳥。雄的稱為「運日」 ,雌的稱為「陰諧」 ,喜食蛇蝮。其羽毛紫綠色,有劇毒,泡酒後可以毒死人。
2.毒酒。通「酖」 。例: 「飲鴆止渴」 。
动词
用毒酒害人。《國語.魯語上》:「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使醫鴆之,不死,醫亦不誅。」 《三國演義》第二回:「何后嫉妒,鴆殺王美人!」
“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禁切,音沈。說文毒鳥也。
玉篇毒鳥食蛇,其羽畫酒,飮之卽死。
廣雅鴆鳥。其雄謂之運日,其雌謂之隂諧。
廣志鴆形似鷹,大如鶚,毛黑,喙長,食蛇及橡實。
晉語置鴆於酒。
屈原·離騷吾令鴆爲媒兮,鴆告予以不好。
又鴆有同名殊類者。
山海經瑤碧之山有鳥,狀如雉,恆食蜚,名曰鴆。
又通作酖。
左傳·閔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懷也。
註酖與鴆通。
又集韻徒南切,音覃。義同。
又丁紺切,音馾。鳥名。或作𪀩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