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文言文意思
“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鹖”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鹖”字的古汉语解释

名词 一种善斗的鸟。《山海经·中山经》:“辉诸之山,……其鸟多。”

【鹖鴠】一种报晓的鸟。《盐铁论·利议》:“夜鸣,无益于明。”

“鹖”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動物名。鳥綱雞形目。似雞而大,體青色,有毛角,性勇健。

“鹖”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割切廣韻韻會正韻何葛切,𠀤音曷。鳥名。
說文鳥似雉,出上黨。
正字通色黃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愛儕黨,有被侵者,直往赴鬭,雖死不置。
禽經鶡,毅鳥也。李時珍曰:其羽色黑黃而褐,故曰鶡。靑黑色者曰䲸,性耿介也。
 又鶡旦,夜鳴求旦之鳥也。
禮·月令鶡旦不鳴。
坊記作盍旦。詳見鳱䳚二字註。
 又鶡冠,趙武靈王製,以表武士。
後漢·輿服志虎賁皆鶡冠。
顏師古註鳥出上黨,以其鬭死不止,故用其尾飾武臣首。
 又隱士鶡冠,亦取勇退義。
前漢·藝文志有鶡冠子一篇。
 又韻會正韻𠀤敷文切,音芬。與鳻通。
前漢·黃霸傳鶡雀飛集丞相府。
顏師古註此鶡字音芬,與鳻通,鳻雀大而色靑,出羌中。蘇林音曷,非。詳前鳻字註。
 又類篇曷各切,同鶴。或作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