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文言文意思
“磔”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磔”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hé

“磔”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é

1.动词 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的肢体。《庄子·盗跖》:“犬流豕。”

2.名词 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韩非子·内储说上》:“采金之禁,得而辄辜于市。”

3.<象>鸟鸣声。《石钟山记》:“云霄间。”

“磔”国语辞典解释

zhé

动词
1.分裂肢體。《荀子.宥坐》「汝以為諫者為必用耶?伍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

2.宰割牲畜以祭鬼神。《禮記.月令》「九門磔攘,以畢春氣。」

名词
一種書法筆法。用筆時向右下斜,今稱為「捺」

“磔”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格切,音摘。張也,開也,裂也,剔也。
前漢·𠛬法志諸死𠛬皆於市。景帝中二年,改曰棄市,勿復
師古曰謂張其尸也。
 又裂牲亦謂之
禮·月令季春命國難,九門攘,以畢春氣。
 又書法,右下爲
崔瑗·永字八法歌硺騰峻而速進,憶昔以遲移。
 又爾雅·釋天祭風曰
孫炎曰旣祭,披其牲,以散風也。或省作矺。
 又叶竹棘切,音陟。
蘇轍·除日詩念同去鄕里,此節已三失。楚人重歲時,爆竹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