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文言文意思
“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碛”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碛”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浅水中的沙石。张衡《西京赋》:“僵禽毙兽,烂若砾。”

2.名词 沙漠。王维《出塞作》:“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碛”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淺水中露出的砂石。《說文解字.石部》「磧,水陼有石者。」 清.段玉裁.注:「陼丘,水中高者也。《三蒼》曰:『磧,水中沙堆也。』」

2.沙漠。唐.杜甫〈送人從軍〉詩: 「今君渡沙磧,累月斷人煙。」 宋.陸游〈塞上曲〉:「茫茫大磧吁可嗟,莫春積雪草未芽。」

3.地理學上指由冰河帶來的礫泥和沙礫等堆積物,或由這些堆積物所形成的各種地形。例: 「冰磧丘」「冰磧平原」

“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七迹切,音皵。
說文水陼有石者。
水經注佷子潭有石磧州,長六十丈,廣十八丈。
司馬相如·上林賦下磧歷之坻。
磧歷,淺水中沙石也。
韻會吳楚謂之瀨,中國謂之磧。
 又沙漠亦曰磧。
杜甫·送人從軍詩今君渡沙磧,絫月斷人烟。
正字通或讀戚責二音,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