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旂”文言文意思
“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qí
“旂”字的古汉语解释
qí
1.名词 上画交龙图案、竿头系铃的旗。《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
2.名词 泛指旗帜。韩愈《谴疟鬼》:“呼吸明月光,手掉芙蓉旂。”
“旂”国语辞典解释
qí
名词1.一種在旗旒上畫龍,並在旗竿竿頭繫鈴作為裝飾的旗子。《爾雅.釋天》:「注旄首曰旌,有鈴曰旂。」 晉.郭璞.注:「縣鈴於竿頭,畫蛟龍於旒。」 《孟子.萬章下》:「庶人以旃,士以旂。」 漢.趙岐.注:「旂,旌有鈴者。」
2.泛指各種旗幟。《爾雅.釋天》:「旌旂。」 宋.邢昺.疏:「旌旂者,九旗之名雖異,旌旂為之摠稱,故以此題之。」 《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旂”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渠希切,音祈。說文旗有衆鈴以令衆也。
爾雅·釋天有鈴曰旂。
註縣鈴于竿頭,畫交龍於旒。
釋名旂,倚也。畫作兩龍相依倚也。通以赤色爲之,無文彩。諸侯所建也。
詩·小雅旂旐央央。
周禮·春官·司常交龍爲旂。
禮·明堂位有虞氏之旂。
又唐韻正古音芹,說文旂从㫃,斤聲。徐鍇繫傳曰:斤祈近似聲,韻家所以言傍紐也。○按詩魯頌,薄采其芹,言觀其旂。小雅夜鄕晨,庭燎有煇,言觀其旂。以說文斤聲考之,則旂本有斤音。非旁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