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文言文意思
“峭”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峭”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iào

“峭”字的古汉语解释

qiào

形容词 陡峭;险峻。《雁荡山》:“自下望之则高岩壁。”

“峭”国语辞典解释

qiào

形容词
1.山勢險峻。例: 「峭壁」「陡峭」《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顛。」 《文選.謝靈運.過始寧墅詩》「巖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

2.文勢險拔。漢.王充《論衡.自紀》「言姦辭簡,指趨妙遠;語甘文峭,意務淺小。」 明.宋濂〈謝翶傳〉:「文尤嶄拔峭勁,雷電恍惚,出入風雨中。」

3.嚴厲、苛刻。《新唐書.卷一七七.李翶傳》「翶性峭鯁,論議無所屈。」

4.寒冷。例: 「春寒料峭」 。宋.陸游〈秋思〉詩: 「露氣侵簾已峭深,衰髮凋零隨槁葉。」

动词
加密、使嚴厲。《韓非子.五蠹》「故明王峭其法而嚴其刑也。」

“峭”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𠀤七肖切,音俏。山峻拔絕也。
集韻嶮也。
淮南子·繆稱訓者必阤。
 又謝靈運·過始寧墅詩嶺稠疊。
 又急也,嚴厲也。
前漢·鼂錯傳錯爲人直刻深。
正字通通作陗。

“峭”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山勢險峻,像刀削一樣,又作「」。

詳解: 從「」,「」聲。本義是山勢險峻,像刀削一樣,又作「」。《廣韻.笑韻》:「陗,山峻,亦作峭。」如《楚辭.九章.悲回風》:「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蜺之標顛。」王逸注:「峭,山石之峻峭也。《韓非子.五蠹》:「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踰者,峭也。」樓季是戰國時魏國善於騰跳之人,全句意謂十仞高的城牆,樓季不能越過是因為它很陡直。

  「」引申表示高峻的山石。如南朝宋傅亮〈演慎論〉:「夫據圖揮刃,愚夫不為;臨淵登峭,莫不惴慄。」北宋王安石〈觀王氏雪圖〉:「想有幽人遺世事,獨臨青峭倚長松。

  「」表示嚴峻、苛刻。如《韓非子.五蠹》:「故明主峭其法而嚴其刑也。《淮南子.齊俗》:「故雖峭法嚴刑,不能禁其姦。

  「」形容文筆奇險、脫俗。如《論衡.自紀》:「語甘文峭,務意淺小。」北宋王安石〈寄慎伯筠〉:「多為峭句不姿媚,天骨老硬無皮膚。

  「」後來又表示急、尖利。《正字通.山部》:「峭,急也。」如唐代孟郊〈秋懷〉:「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亦表示寒冷。如北宋周邦彥〈紅林擒近〉:「暮雪助清峭,玉塵散林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