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文言文意思
“樵”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樵”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qiáo

“樵”字的古汉语解释

qiáo

1.名词 木柴。晁错《论贵粟疏》:“伐薪,治官府,给徭役。”

2.动词 砍柴;打柴。《赤壁赋》:“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

3.名词 樵夫;打柴的人。《谢公墩》:“问不知,问牧牧不言及。”

【樵苏不爨】有柴有草,无食为炊。用以喻贫困。

“樵”国语辞典解释

qiáo

名词
1.木柴。例: 「薪樵」《左傳.桓公十二年》「輕則寡謀,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宋.柳永〈煮海歌〉:「滷濃鹽淡未得閒,採樵深入無窮山。」

2.打柴的人。例: 「樵夫」 。唐.杜荀鶴〈遊茅山〉詩: 「漁樵不到處,麋鹿自成群。」 唐.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詩: 「樵人歸欲盡,煙鳥棲初定。」

3.瞭望敵人的高樓。通「譙」《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絕。」

动词
砍柴。《詩經.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左傳.昭公六年》「不樵樹,不采蓺。」 宋.方岳〈三虎行〉:「西鄰昨暮樵不歸,欲覓殘骸無處所。」

“樵”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𠀤音譙。
說文散木也。
左傳·桓十二年請無扞采者以誘之。
 又采薪曰
詩·小雅彼桑薪,卬烘于煁。故采薪者謂之夫。
史記·孟嘗君傳夫牧豎。
 又焚也。
公羊傳·桓七年焚之者何,之也。
 又與譙通。
前漢·趙充國傳爲壍壘木
師古註謂爲高樓以望敵也。
集韻或作藮,又作𣟶。𣟶字原从𣛜作艸下𣛜。
 又𦿕,同

“樵”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木柴,引申表示砍柴。

詳解: 從「」,「」聲。本義是木柴。《說文》:「樵,散也。从木,焦聲。」徐鍇《繫傳》:「散木不入于用也。」桂馥《義證》:「既不入於用,惟堪作薪焚燒。」又《玉篇.木部》:「樵,薪也。」如《墨子.旗幟》:「凡守城之法,石有積,樵薪有積,菅茅有積,萑葦有積。《漢書.食貨志》:「春耕夏耘,秋穫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給繇役。

  「」引申表示打柴、砍柴。如《詩.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朱熹集傳:「樵,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樵,取薪也。蘇,取草也。

  「」也表示砍柴的人。《正字通.木部》:「樵,采薪者曰樵。」如唐代王維〈桃源行〉:「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北宋王安石〈謝公墩〉:「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

  「」還表示焚燒。《春秋公羊傳.桓公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休注:「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樵之,齊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