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文言文意思
“於”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於”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於”字的古汉语解释

叹词 表示呼声或赞叹。《尚书·大禹谟》:“,帝念哉。”

1.同“于”。

2.相依,交往。

3.为,作。

4.在,存在。

5.连词 犹与,而。

6.助词 无义。

“於”国语辞典解释

介词
1.在。例: 「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

2.給。《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向。《論語.學而》「子禽問於子貢。」 《明史.卷二.太祖本紀二》「丙子,頒即位詔於天下。」

4.對。例: 「於心不忍」「於事無補」《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5.到、至。《史記.卷二九.河渠書》「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於齊,則通菑濟之閒。」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6.從、由。《老子》第六四章:「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

7.被,置於動詞之後,表示被動。《左傳.成公二年》「郤克傷於矢,流血及屨。」 《史記.卷六八.商君傳》「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

8.為、為了。《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齊使管仲平戎於周。」

9.比,置於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 唐.李白〈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10. 和、與、跟。《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宋.蘇軾〈日喻〉:「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连词
與、和,表示並列。《戰國策.齊策一》「今趙之與秦,猶齊之於魯也。」 《漢書.卷六〇.杜周傳》「況將軍之於主上,主上之與將軍哉!」


动词
依靠。三國魏.曹植〈當來日大難〉詩: 「廣情故,心相於。」 唐.劉得仁〈贈敬晊助教〉詩二首之一:「便欲去隨為弟子,片雲孤鶴可相於。」


助词
位於句首的語氣詞,無義。《易經.繫辭下》「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唐.盧肇〈漢堤〉詩: 「於惟餘甿,飢傷喘呼。」


名词
姓。如宋代有於清言。

名词
「烏」 的本字。《穆天子傳》卷三:「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群,於鵲與處。」 晉.郭璞.注:「於,讀曰烏。」


叹词
表示感嘆、讚美的語氣。《詩經.周頌.清廟》「於穆清廟,肅雝顯相。」 《史記.卷二.夏本紀》「皋陶曰:『於!慎其身脩。』」

“於”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𠀤同烏。
韻會隷變作。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爲歎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爲鴉烏字者矣。
 又爾雅·釋詁註乎皆語之韻絕。
歎辭也。
書·堯典僉曰:,鯀哉。
詩·周頌穆淸廟。
 又周頌乎不顯。○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𠀤音淤。語辭也。
博雅,于也。○按說文于訓也,蓋于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于。
 又廣韻居也。
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
朱子·考異所,或作依。○按所作依,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曹植樂府,心相。杜甫詩:良友幸相。卽相依以居之意。
 又揚子·太𤣥經白舌
多難貌。
 又廣韻代也。
集韻往也。
 又地名。
戰國策之地六百里。
 又姓。
姓氏急就篇黃帝臣則造履。
前漢·功臣表涉安侯單。

“於”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只有「」而無「」字,「」是「」的分化字,後因音近借用為「」。參見「」。

詳解: 金文「」字始見西周晚期,其字象鳥形,為「」之省文,《說文》:「烏,孝鳥也,象形。孔子曰:『鳥,盱呼也,取其助气,故以為烏呼。」又曰:「於,象古文烏省。」高鴻縉認為「」象鳥側立之形,而「」象鳥飛之貌。噩君啓舟節「」字與《說文》」古文相近。「」與「」同,用作嘆詞,如西周早期效尊:「烏(嗚)虖(呼)!」戰國中山王鼎:「烏虖!語不廢哉!

  「」又因音近借用為介詞「」,如春秋晚期[刑田]䈪鐘:「晉人救戎於楚境」,戰國鄂君啟舟節:「大司馬邵陽敗晉師於襄陵之歲」。「」上古音是匣母魚部,「」是影母魚部,兩者只是開合口的不同(參郭錫良)。西周晚期及以前的金文多用「」字,而春秋以後則多用「」字。

  此外,「」亦用於人名,如越王者旨於賜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