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文言文意思
“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遒(简繁同形)
拼音:qiú
“遒”字的古汉语解释
qiú
1.动词 迫近。《楚辞·招魂》:“分曹并进,遒相迫些。”
【又】尽。潘岳《秋兴赋》:“悟时岁之遒尽兮。”
【引】聚集。《诗经·商颂·长发》:“百禄是遒。”
2.形容词 刚劲,有力。鲍照《上浔阳还都道中》诗:“猎猎晚风遒。”刘峻《广绝交论》:“遒文丽藻”
“遒”国语辞典解释
qiú
动词1.迫近。三國魏.曹植〈箜篌引〉:「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文選.潘岳.秋興賦》:「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俛首而自省。」
2.聚集。《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遒。」 《左傳.成公二年》:「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3.終、盡。《文選.班固.答賓戲》:「〈說難〉既遒,其身乃囚。」 宋.陸游〈北望感懷〉詩: 「大事竟為朋黨誤,遺民空歎歲時遒。」
形容词
剛健、強勁有力。《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公幹有逸氣,但未遒耳。」 宋.陸游〈江樓醉中作〉詩: 「淋漓百榼宴江樓,秉燭揮毫氣尚遒。」
“遒”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自秋切集韻字秋切韻會正韻慈秋切,𠀤音酋。說文迫也。
楚辭·招魂分曹𠀤進,遒相迫些。
註遒,亦迫也。
又玉篇盡也,忽也。
楚辭·九辯歲忽忽而遒盡兮。
又玉篇固也。
詩·豳風四國是遒。
又正字通聚也。
詩·商頌百祿是遒。
註遒,聚也。
又正字通終也。通作酋。
詩·大雅似先公酋矣。
註言善始而善終也。
又正韻遒人,宣令之官。
又正韻健也,勁也。
鮑照詩獵獵晚風遒。
鄭愔詩魏國文雅遒。
又集韻逡遒,縣名,在淮南。
又廣韻卽由切集韻將由切,𠀤音揫。
爾雅·釋木枹遒木。
註謂木叢生。
又集韻雌由切,音秋。
說文行貌。考證:〔爾雅·釋木抱遒木。註謂木叢。〕 謹照原文抱改枹。木叢下增生字。
“遒”形意通解
略說: 「遒」古作「逎」,本義為急迫,迫近。詳解: 「遒」古作「逎」,本義為急迫,迫近。《說文》:「逎,迫也。从辵酉聲。遒,逎或从酋。」
《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杜預註:「遒人,行令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謠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