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国语辞典解释
shì
动词1.往、過去、去而不返。例: 「消逝」 。《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晉.陸機〈折楊柳行〉:「日落似有竟,時逝恆若催。」
2.死亡。例: 「逝世」 。《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宋.陸游〈舒悲〉詩: 「管葛逝已久,千古困俗學。」
“逝”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時制切,音誓。說文往也。
增韻行也,去也。
詩·魏風逝將去女。
楚辭·九歌將騰駕兮偕逝。
又正韻亡也。
前漢·司馬遷傳長逝者魂魄。
又發語辭。
詩·邶風逝不古處。
集韻或作遞。
又集韻征例切,音制。義同。或作遰。
又叶之列切,音折。
詩·大雅言不可逝。叶上舌字。
又叶食列切,音設。
江淹·傷友賦魂綿昧其若絕,泣縈盈其如潔。嗟妙賞之不留,歎知音之已逝。
“逝”形意通解
略說: 從「辵」,「折」聲。本義是往、去。詳解: 從「辵」,「折」聲。本義是往、去。《爾雅.釋詁》:「逝,往也。」《說文》:「逝,往也。从辵,折聲。讀若誓。」如《尚書.大誥》:「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孔傳:「順古道我其往東征矣。」《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引申表示死去、去世。如《漢書.司馬遷傳》:「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三國志.魏書.劉楨傳》:「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
「逝」又表示飛。如《莊子.山木》:「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成玄英疏:「翅大不能遠飛,目大不能遠視。」《文選.賈誼〈弔屈原文〉》:「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
「逝」可用為語氣助詞。楊樹達《詞詮》:「逝,語首助詞,無義。」如《詩.邶風.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朱熹集傳:「逝,發語辭。」又如《詩.大雅.桑柔》:「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逝」通「誓」,表示發誓。如《詩.魏風.碩鼠》:「誓將去汝,適彼樂土。」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