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文言文意思
“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失(简繁同形)
拼音:shī
“失”字的古汉语解释
shī
1.动词 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失边和。”
2.动词 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失道。”
3.动词 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名词 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失。”
5.动词 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失”国语辞典解释
shī
动词1.丟掉、遺落。例: 「喪失」 、「遺失」 、「失而復得」 、「失魂落魄」 。
2.錯過、縱放。例: 「錯失良機」 、「機不可失」 。
3.找不到。例: 「迷失方向」 。《楚辭.屈原.九章.惜誦》:「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
4.違背、不合乎。例: 「失常」 、「失態」 、「失禮」 。
名词
錯誤。例: 「過失」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失”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式質切,音室。得之反。說文縱也。一曰錯也,過也,遺也。
書·泰誓時哉弗可失。
杜甫詩雖乏諫諍資,恐君有遺失。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弋質切。與𨓜同。
莊子·應帝王自失而走。
荀子·哀公篇其馬將失。
六書本義與佚軼通。
又集韻韻會式吏切正韻式至切,𠀤音試。
應楨華·林園集詩示武恐荒,過亦爲失。凡厥羣后,無懈于位。
“失”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乙」聲。本義是遺失、失去。詳解: 從「手」,「乙」聲。本義是遺失、失去。《說文》:「失,縱也。从手,乙聲。」段玉裁注:「在手而逸去為失。」如《左傳.成公八年》:「君命無貳,失信不立。」《墨子.魯問》:「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讎怨行暴,失天下。」
「失」表示錯過、耽誤。如《尚書.泰誓》:「爾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時哉弗可失。」《孟子.梁惠王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秦客卿造謂穰侯章》第203行:「聖人不能為時=(時,時)至亦弗失也。」
「失」表示違背。如《孟子.盡心上》:「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失」表示錯誤、過錯。如《韓非子.南面》:「民愚而不知亂,上懦而不能更,是治之失也。」《呂氏春秋.決勝》:「凡兵之勝,敵之失也。」又如《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3「吏有五失」。
「失」表示損失。如《史記.項羽本紀》:「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後漢書.西羌傳》:「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狀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得不酬失」猶如「得不償失」。
「失」表示迷失、找不到。如《楚辭.九章.惜誦》:「欲橫奔而失路兮,堅志而不忍。」唐代王勃〈滕王閣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失」也表示消失、不見。如北周庾信〈彭城公夫人爾朱氏墓誌銘〉:「野曠風急,天寒日昏,煙霾杳嶂,霧失遙村。」北宋蘇軾〈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一:「饑人忽夢飯甑溢,夢中一飽百憂失。」
「失」還表示不能控制、禁不住,如「失笑」、「失眠」等。古書用例如《世說新語.賞譽》:「王丞相招祖約夜語,至曉不眠。明旦有客,公頭鬢未理,亦小倦。客曰:『公昨如是似失眠。』」唐代杜甫〈遠游〉:「似聞胡騎走,失喜問京華。」
「失」通「逸」。如《荀子.哀公》「其馬將失」,楊倞注:「失,讀為逸,奔也。」「失」表示奔跑。又如《淮南子.人間》:「魯君聞陽虎失,大怒,問所出之門,使有司拘之。」俞樾按:「失,當讀為逸。」「失」表示逃逸。
「失」亦通「佚」。如《漢書.五行志》:「魯夫人淫失於齊,卒殺威公。」顏師古注:「失,讀曰佚。」「失」表示放縱。又如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實虛》簡53:「先處戰地而侍(待)戰者失(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整理者注:「失,十一家本作『佚』,二字古通。」「失」表示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