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文言文意思
“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莳”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shì/shí

“莳”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ì

动词 移栽。柳宗元《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擢兹庭中。”

【引】栽种;种植。王夫之《小云山记》:“庐下杂花。”

“莳”国语辞典解释

shí

动词
1.移植、分種。《說文解字.艸部》「蒔,更別種。」 清.段玉裁.注:「今江蘇人移秧插田中曰蒔秧。」 宋.楊萬里〈插秧歌〉:「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2.種植。例: 「蒔花養卉」《文選.左思.魏都賦》「水澍粳稌,陸蒔稷黍。」

名词
參見「蒔蘿」 條。

“莳”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韻會正韻𠀤時吏切,音侍。
博雅立也。
揚子·方言更也。
爲更種也。
晉書·姚萇載紀萇命其將于一柵孔中蒔樹一根,以旌戰功。
或作𦸎、𦱎。
 又廣韻市之切,音時。蒔蘿子。
本草蒔蘿生佛誓國,一名慈謀敕,一名小茴香,實如馬芹。
 又音示。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