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文言文意思
“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奏”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zòu

“奏”字的古汉语解释

zòu

1.动词 进;运。《庖丁解牛》:“刀騞然,莫不中音。”

2.动词 进献。《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壁秦王。”

3.动词 向君王进言或上书。《谭嗣同》:“君密请皇上结以恩遇。”

4.名词 奏章。《狱中杂记》:“俟封时潜易之而已。”

5.动词 演奏。《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瑟。”《滕王阁序》:“钟期既遇,流水以何惭。”

“奏”国语辞典解释

zòu

动词
1.進獻。《漢書.卷七四.丙吉傳》「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數奏甘毳食物。」 漢.王充《論衡.逢遇》「以夏進鑪,以冬奏扇。」

2.古代臣下向皇帝上書或進言。例: 「啟奏」《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光遂復與丞相敞等上奏。」

3.吹彈樂器。例: 「吹奏」「伴奏」「彈奏」「演奏」「獨奏」

4.顯現、發生。例: 「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禎)帝趣鳩工,未奏績而明亡。」

5.往、走。通「走」《新唐書.卷一五五.馬燧傳》「比悅至,火止,氣少衰,燧縱兵擊之。悅敗奏橋。橋已焚,眾赴水死者不可計。」

名词
1.古代臣下向皇帝進呈的文書。例: 「奏狀」「奏褶」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表》「漢定禮儀,則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

2.音樂高低抑揚的節拍。例: 「節奏輕快」

“奏”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則𠋫切,諏去聲。進也,薦也。
書·舜典以言。
詩·小雅膚公。
 又樂一更端曰,故九成謂之九
周禮·春官乃終,謂之九成。
詩·小雅樂具入
禮·樂記合以成文。
節謂曲節,謂動作。
漢書作族。
嚴安傳調五聲,使有節族。
 又𥳑類。
晉法召王公以一尺,王公以下用一尺版。
 又人臣言事章疏曰
前漢·汲黯傳上嘗坐武帳,黯前事。
 又與腠通。
儀禮·公食大夫禮載體進
,謂牲體皮膚之理也。
 又與輳湊通。
前漢·成帝紀帝帥羣臣,橫大河,汾隂。
 又叶則古切,音珇。
詩·大雅予曰有奔。叶下侮。
本作𡴝。
說文从𠦎,从𠬞从屮。屮,上進之義。今通作

“奏”形意通解

略說: 奏字甲骨文的構形釋義大概有兩種說法。一說以為其字與樂舞、祭禮有關,一說以為象雙手取桼之形。二說各有其理,有待進一步考證。

詳解: 奏字甲骨文的構形釋義大概有兩種說法。一說以為其字與樂舞、祭禮有關,一說以為象雙手取桼之形。二說各有其理,有待進一步考證。現在姑且陳述二說如下,以供參考:

  一說奏字的甲骨文從廾從夲,字象兩手(廾)持繁飾的植物類器具(夲)。篆文將中間的「」形變為「」和「」。學者釋「」,或以為與祭禮有關(如饒宗頤、貝塚、池田、趙誠等),或以為用作樂舞之義(屈萬理)。二說並不衝突,祭禮中有樂舞並不奇怪,有學者即以為是以樂舞祁求之祭(李孝定、徐中舒、趙誠)。《說文》訓「」曰︰「奏進也。」許說當為引申義︰由演奏歌舞以祁禱、祭祀,引申為奏進。

  另有學者不採以上諸說,而以為奏字構形實象雙手(廾)取桼(即木汁)。取桼者均以管收聚木汁,「」字由此可會「」、「」、「」之意。其字初義當是收聚木汁,後引申為一般的聚集之意。卜辭中祈雨之祭有「」,又稱「奏舞」,即聚集而舞。若此說成立,則「」當是「湊合」之「」的初文。另外,卜辭中「」又用作祭名。(參姚孝遂)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