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文言文意思
“夺”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夺”字

繁体: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duó

“夺”字的古汉语解释

duó

1.动词 强取。《陈涉世家》:“广起,而杀尉。”

2.动词 剥夺;削去权力。《左传·桓公五年》:“王郑伯政,郑伯不朝。”

3.动词 失去;丧失。《齐桓晋文之事》:“百亩之田,无其时。”

4.动词 乱。《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伦。”

“夺”国语辞典解释

duó

动词
1.強取。例: 「搶奪」《水滸傳》第六七回:「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子,卻不強似在這里鳥亂!」

2.削除、使失去。例: 「剝奪」「褫奪」 。唐.皮日休〈十原系述.原刑〉:「苟有過,必諭之;諭而不可,奪其政。」

3.爭取。例: 「爭奪」「奪標」 。清.洪昇《長生殿》第五齣:「繡幕雕軒,珠繞翠圍,爭妍奪俊。」

4.做決定。例: 「定奪」「裁奪」

5.錯過。《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6.衝過。例: 「奪門而出」「淚水奪眶而出」

7.耀眼、眩目。例: 「光彩奪目」《紅樓夢》第二三回:「賈政一舉目,見寶玉站在跟前,神彩飄逸,秀色奪人。」

8.脫漏、漏掉。例: 「訛奪」《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李膺傳》「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苟安而已!」

“夺”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活切,音𢼠。彊取也。
前漢·食貨志大賈富家,不得豪奪吾民。
景帝紀漁奪百姓。
文中子·王道篇輕施者必好奪。
 又鐫削祿階亦曰奪。
論語奪伯氏騈邑三百。
 又狹路也。
禮·檀弓齊莊公襲莒于奪。○按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侯襲莒,杞殖華還載甲,夜入且于之隧。杜註:且于,莒邑。隧,狹路。鄭元引之證經云:隧奪聲相。近又云:或作兌,據此則奪非地名。敓,古奪字,兌卽敓之省文。𨻰澔失考,誤音兌,字書因之訓地名,𠀤非。
 又丘月切,音闕。
白居易·桐花詩何此巴峽中,桐花開十月。草木堅彊物,所稟固難奪。
 又叶僻吉切,音狄。
大𤣥度首石赤不奪,節士之必。敚或敓原字从攴。

“夺”形意通解

略說: 象手向人懷內奪取雀鳥之形,本義是搶奪、強取。

詳解: 金文從「」從「」從「」,「」象手形,象手向人懷內奪取雀鳥之形,本義是搶奪、強取。「」字於金文中保留了多用例,如敔簋:「奪孚(俘)人四百」。表示奪回被俘虜之四百人(郭沫若)。《詩.大雅.瞻仰》:「人有民人,女覆奪之」。「」字於戰國時又可寫作形聲字「」,其中,「」為意符,象手持棍棒形,「」為聲符,用以表達奪取之「」。《說文》:「敓,彊取也。」 「」字直到唐代仍被使用,如韓愈:《送孟東野序》中即有「四時之相推敓」句。總言之,「」為會意字,「」刖為後造的形聲字,此外,「」是「」的通假字,銀雀山竹簡《孫臏兵法.見威王》:「我將欲責仁義,式禮樂,垂衣常,以禁爭挩。」「爭挩」即「爭奪」。

  郭店楚簡《緇衣》簡38:「此以生不可敓志,死不可敓名。」(按:「」今本《禮記.緇衣》作「」) 從《禮記》此語可見,「」或「」字除主要解奪取外,又可引申為「失去」或「沒有」。《說文》:「奪,手持隹失之也。从又、从奞。」段玉裁注:「引伸為凡失去物之偁。凡手中遺落物當作此字。今乃用脫為之。而用奪為爭敓字。

  「」字「失去」這一義項今天雖已不傳,但《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語,還是值得世人仔細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