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文言文意思
“奈”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奈”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nài

“奈”字的古汉语解释

nài

1.副词 无奈。《失街亭》:“汝虽深通谋略,此地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2.动词 通“耐”。禁得起;受得住。司空图《退居漫题》:“莺喧细听。”

3.动词 处置;对付。《淮南子·兵略训》:“唯无形者无可也。”

【奈何】⒈怎么;如何。⒉怎么办。

【奈……何】对……怎么办。

“奈”国语辞典解释

nài

动词
1.堪、經得起。通「耐」《太平廣記.卷二三七.同昌公主》「稍過度,則熇蒸之氣不可奈。」

2.對付、安頓、處置。通常與「何」 連用。《國語.晉語二》「吾君老矣,國家多難,伯氏不出,奈吾君何?」

连词
表示意外轉折的語氣。例: 「怎奈計畫不周,以致發生困難。」「他本性不壞,無奈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

“奈”康熙字典解释

同柰。詳木部柰字註。

“奈”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對付、處置。

詳解: 從「」,「」聲,表示對付、處置。《淮南子‧兵略訓》:「唯無形者,無可奈也。

  「」也表示無奈。唐韓愈〈醉後〉:「煌煌東方星,奈此眾客醉。

  「」還用作語氣助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大師遙見:坐地不定害澀奈,覷着鶯鶯,眼去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