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文言文意思
“奚”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奚”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奚”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女奴隶。《周礼·秋官》:“凡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戮其犯禁者。”

【又】泛指奴仆。《新唐书·李贺传》:“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奴。”

2.代词 什么。《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疑。”

3.副词 怎么;为什么。《归去来兮辞》:“既以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

【奚啻】何止;岂但。

【奚落】讥讽嘲笑。

“奚”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奴隸、僕役。例: 「奚僮」「小奚」《周禮.天官.冢宰》「酒人俺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漢.鄭玄.注:「古者從坐男女,沒入縣官為奴,其少才知以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

2.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東胡族,本名「庫莫奚」 ,至隋朝始稱為「奚」 。其地東北接契丹,西毗突厥,南臨白浪河,北接霫國。後為契丹所併。

3.地名。春秋時魯地,為奚仲之邑。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滕縣東南。

4.姓。如明代有奚銘。

副词
為何、為什麼。表示疑問的語氣。《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韓非子.和氏》「子奚哭之悲也?」

“奚”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胡雞切集韻韻會正韻弦雞切,𠀤音兮。隷役也。
周禮·天官酒人三百人。
,猶今官婢。通作㜎傒。
唐書·李賀傳賀小奴背古錦囊,遇所得詩,投囊中。
 又地名。
春秋·桓十七年及齊師戰于
魯地。
 又山名。大山,在廣州,距佛堂門海三百里,潮汐相通,見南粵志
 又驒,駿馬名。
前漢·匈奴傳騊駼驒
驒,音顚,生七日而超其母。
 又羊,草名。
本草綱目比乎石筍子。
 又疑問辭。
論語不爲政。
孟子不去也。
 又姓。夏車正仲,北魏牧。
說文,大腹也,从大,𦃟省聲。
正字通說文專說大腹,非是。

“奚”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𡗞」,「𡗞」象編髮帶罪之奴隸。「」象以手牽帶奴隸的髮辮,本義是奚奴,罪奴。

詳解: 甲骨文從「」從「𡗞」,「𡗞」象編髮帶罪之奴隸。「𡗞」的「」形或改作「」,或改作「」,或於「」上畫出頭部。戰國文字或假借「」為「」,「」、「」二字同音,參見「」。

  「」象以手牽帶奴隸的髮辮,本義是奚奴,罪隸。《說文》:「奚,大腹也。从亣,𦃟省聲。𦃟,籒文系字。」按把「」解釋為大腹,並不符合古文字構形本義。

  甲骨文「」指地名,《合集》37474:「王田奚,往來亡(無)災。」全句指王到奚地田獵,往來都沒有災禍。甲骨文中「」又指人牲,《合集》19771:「王㞢(侑)三奚于父乙」,王用三個人牲對父乙進行侑祭。

  金文「」指女奴隸,亞乍父癸角:「王易(賜)𦯞(服)亞唬奚、貝」,指王賞賜給服從的亞族的唬女奴、貝幣。《周禮.春官.序官》:「奚四人。」鄭玄注:「奚,女奴也。《說文》:「㜎,女隸也。」另「」亦用作人名與族氏名。

  傳世文獻「」字多假借作疑問代詞,《小爾雅》:「奚,何也。《國語.吳語》:「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請問戰奚以而可?

  另「」可通假作「」,《淮南子.主術》:「天下之物莫凶於雞毒。《群書治要》《意林》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