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文言文意思
“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nài

“耐”字的古汉语解释

nài

1.动词 禁得起;受得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寒。

【引】适宜。高适《广陵别郑处士》:“江田插秧。”

2.名词 通“耏”,古代一种剃掉胡须的刑罚。

3.通“奈”,奈何。向子諲《西江月·微步凌波尘起》:“秀色著人无。”

néng

通“能”,能够。《礼记·乐记》:“故人不无乐。”

“耐”国语辞典解释

nài

动词
忍受、承受。例: 「忍耐」「吃苦耐勞」 。南唐.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詞: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副词
經久、持久。例: 「耐穿」「耐用」


名词
1.古代的一種刑罰。只剃去鬢鬚而不剃髮的輕刑。《漢書.卷一.高帝紀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請之。」

2.本事。例: 「能耐」

“耐”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與耏同。
說文耏,或从寸。
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以上請之。
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字,从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爲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
 又廣韻,忍也。
荀子·仲尼篇任之。
忍也。
 又集韻正韻𠀤奴登切,音能。能或作
禮·禮運故聖人以天下爲一家。
,古能字。
 又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註云:古者能字皆作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爲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字者。

“耐”形意通解

」本作「」,古刑名,參見「」。後引伸有忍、受之義。《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則慎行此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