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柰”文言文意思
“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柰”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nài

“柰”字的古汉语解释

nài

1.名词 果名。左思《蜀都赋》:“素夏成。”

2.动词 通“奈”。处置;对付。刘向《说苑·贵德》:“将其土众何?”

“柰”国语辞典解释

nài

名词
植物名。薔薇科蘋果屬,「蘋果」 之古稱。參見「蘋果」 條。


动词
「奈」 。參見「柰何」 條。

“柰”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乃帶切韻會乃代切正韻尼帶切,𠀤音𡞏。
說文果名。
廣韻有靑、白、赤三種。
潘岳·閒居賦曜丹白之色。
 又徐鉉曰:假借爲何字。
書·召誥曷其何弗敬。
 又廣韻那也。、那通。
王維·酬郭給事詩强欲從君無那老。那作
韓愈·感春詩已矣知何作那。○按俗作㮈,以別于何之
 又俗作奈,以別于果之。皆非。

“柰”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表示在神主牌前燒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後假借為柰何、蘋果等。

詳解: 甲骨文從「」從「」,「」象神主牌位,表示在神主之前燃燒木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甲骨文「」是「𠭥」的初文。《說文》:「𠭥,楚人謂⺊問吉凶曰𠭥。从又持祟。讀若贅。」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593:「三牢柰」,意謂用三隻圈養的牛進行柰祭。

  古文字「」、「」、「」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字來表示禍祟的「」,《包山楚簡》簡236:「尚速疽(瘥),母(毋)又(有)祟」,意謂期望盡快病癒,沒有鬼神的禍害。

  奈何的「」字是從「」字分化出來的,《廣韻.泰韻》:「奈,本亦作柰。《老子》第26章:「柰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意謂為甚麼身為大國的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失去根本,躁動就失去主體(陳鼓應)。「無柰」是「無柰何」、「無可柰何」之省,《韓非子.存韓》:「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意謂諸侯兵力耗盡,沒有辦法,諸侯停戰。「柰何」又可指如何、怎麼辦,《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第436行:「取於樹強,樹強柰何?」意謂(君主)取法於樹積強勢,樹積強勢要怎麼辦?

  「」後來用來表示蘋果,《說文》:「柰,果也。从木,示聲。」段玉裁注:「假借爲柰何字,見《尙書》《左傳》。俗作『奈』,非。《說文解字約注》:「《本草綱目》云:『柰與林檎,一類二種。實似林檎而大,一名頻婆。』《學圃餘疏》謂頻婆即蘋果。然則今俗所稱蘋果,即古之所謂『柰』也。味甘美,多產北方」。曹植〈謝賜柰表〉:「賜臣等冬柰一奩」,意謂賞賜臣子們一盒冬季的蘋果。謝靈運〈山居賦〉:「杏墵柰園,橘林栗圃。」「林檎」俗稱「沙果」或「花紅」,是一種像蘋果而小的水果,黃綠色中略帶微紅。

  「柰花」指茉莉花,唐竇叔向〈貞懿皇后輓歌〉之二:「命婦羞蘋葉,都人插柰花。」意謂受封號的婦女進獻蘋葉(一種水草),國都裏的人戴上茉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