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文言文意思
“夷”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夷”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夷”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2.名词 泛指外国或外国人。《三元里抗英》:“逆各狐凭鼠伏,潜逃两炮台中,不敢出入。”

3.形容词 平坦。《核舟记》:“其船背稍。”《游褒禅山记》:“夫以近,则游者众。”

4.动词 铲平;除平。《赤壁之战》:“今操芟大难,略已平矣。”

5.动词 杀;灭。《苏武传》:“大臣亡罪灭者数十家。”

6.形容词 和悦。《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

【夷世】太平的世道。

【夷犹】迟疑不前。

“夷”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中國古代東部民族之一。殷商時約分布在今大陸地區山東、江蘇一帶。後泛稱東方各族為「夷」例: 「徐夷」「淮夷」《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序》「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2.古代對中原以外各族的蔑稱。例: 「蠻夷戎狄」

3.同輩。《禮記.曲禮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4.鋤草、平土的農具。《國語.齊語》「惡金以鑄鉏、夷、斤、斸,試諸壤土。」 《管子.小匡》「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5.創傷。通「痍」《左傳.成公十六年》「子反命軍吏,察夷傷。」 《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每有攻戰,輒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6.平易、平安。例: 「化險為夷」

7.常道。通「彞」《史記.卷三八.宋微子世家》「曰王極之傅言,是夷是訓,于帝其順。」

8.姓。如周代有夷詭諸。

动词
1.鏟平、使平坦。例: 「夷為平地」《左傳.成公十六年》「將塞井夷灶而為行也。」 《國語.晉語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

2.誅除、消滅、平定。《荀子.君子》「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 唐.柳宗元〈封建論〉:「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3.剷草、割草。《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

4.陳放、安置。《禮記.喪大記》「徹帷,男女捧尸夷于堂,降拜。」

5.平均。《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 唐.孔穎達.正義:「所以平均下民也。」

形容词
1.平坦。《莊子.眩篋》「夫川竭而谷虛,丘夷而淵實。」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嶮,從充則塗夷而運遠,帝初以為疑。」

2.愉悅。通「怡」《詩經.鄭風.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3.傲慢無禮。《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遠,庸眾而野。」

“夷”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廣韻以脂切集韻韻會正韻延知切,𠀤音姨。平也,易也。
詩·周頌彼徂矣,岐有之行。
 又大也。
詩·周頌降福孔
 又安也,悅也。
詩·鄭風旣見君子,云胡不
 又等也,儕也。
禮·曲禮在醜不爭。
史記·張良傳諸將陛下等
 又𨻰也。
禮·喪大記男女奉尸於堂。
周禮·天官·凌人大喪共槃冰,牀曰牀,衾曰衾,皆依尸爲言。
 又俟,展足箕坐也。
論語原壤俟。
 又誅滅也。
前漢·𠛬法志戰國時,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之誅。
 又傷也。
易·序卦故受之以明

 又芟也。
周禮·秋官薙氏掌殺草,夏日至而之。
 又陵,言凡事始盛終衰,其頺替如丘陵漸平也。
前漢·成帝紀帝王之道,曰以陵
 又地名。
左傳·隱元年紀人伐
國在城陽莊武縣。
莊十六年晉武公伐
采地。
僖二十三年楚伐𨻰,遂取焦
焦,譙縣,,城父,𠀤𨻰地。
 又要服。
書·禹貢五百里要服,三百里
 又嵎,東表之地,在今登州。
書·堯典宅嵎
 又馮,河伯也。
莊子·大宗師,得之,以遊大川。
郭璞·江賦倚浪。
𥠇天子傳河伯無之所都居。
,無,𠀤卽馮
 又淮南子·原道訓,泰丙之御也。
二人名,古之能御隂陽者。
容齊隨筆此別是一馮
 又女,風神名。
淮南子·天文訓鼓吹,以司天和。
 又山名。武,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勝。相傳籛鏗之子,長曰武,次曰,隱此得道,故名。
 又水名。水,出襄陽及康狼二山之閒。
水經漢水過宜城,水注之。
 又鴟,酒器。
揚雄·酒箴滑稽,腹大如壷。
吳越春秋吳王取子胥尸,盛以鴟,而投之江。
史記·貨殖傳范蠡變名易姓,爲鴟子皮。
 又辛,花名。
楚辭·九歌楣兮葯房。
 又留,香草。
屈原·離騷畦留與揭車。
 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靜,𠀤曰
 又姓。周齊大夫仲年之後,見統譜
 又人名。伯,舜秩宗之官。
 又孤竹君之長子曰伯
 又優婆
梵書·翻譯名義男曰優婆塞,女曰優婆,所云淸淨男女也。
 又與彝同。
孟子詩云:民之秉。詩本作彝。
 又叶羊吏切,音異。
馮衍·顯志賦攢射干雜蘼蕪兮,結木英與新。光扈扈而揚耀兮,紛郁郁而暢美。美音媚。新卽辛
本作𢓡。一曰古遲通。考證:〔易·說卦坤上離下明。〕 謹按說卦無此語,謹照原書改:易序卦故受之以明。〔郭璞·江賦舞浪。〕 謹照原文舞改倚。〔相傳籛〈下堅〉之子,長曰舞,次曰。〕 謹照列仙傳原文〈下堅〉改鏗。

“夷”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象繩索之形,用繩索纏束箭矢,以便射獵時取回箭矢及獵物,本義為繳射(陳秉新)。

詳解: 甲金文從「」從◎,◎象繩索之形,用繩索纏束箭矢,以便射獵時取回箭矢及獵物,本義為繳射(陳秉新)。

  甲骨文「」字有從「」之形,正象以繩繫箭射鳥之形。參見「」。《孟子.告子上》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焦循《正義》:「繳為生絲縷之名,可用以繫弓弋鳥。

  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用作地名。小臣守簋:「王事(使)小臣守事(使)于夷」,意即周王命令小臣守出使於夷地。此外,甲金文多借「」為「」,參見「」。

  《說文》:「夷,平也。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許說「東方之人」應指「東夷」無疑,至於「夷,平也」一說,或可參考《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孔穎達疏:「使其利便民之器用,正丈尺之度,斗斛之量,所以平均下民也。樊光 、服虔云:雉者,夷也;夷,平也;使度量器用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