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文言文意思
“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奮简化方式:删改部件或笔画
拼音:fèn
“奋”字的古汉语解释
fèn
1.动词 鸟展翅(飞)。《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柳毅传》:“恨无毛羽,不能奋飞。”
2.动词 张开;举起。《口技》:“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左忠毅公逸事》:“乃奋臂以指拨眦。”
3.动词 挥动;舞动。《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向先生。”?大铁椎传》:“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
4.动词 奋勇;振奋。《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5.动词 施展;表现。《项羽本纪赞》:“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毛遂自荐》:“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6.动词 发扬。《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奋辞】大言;高调。
【奋衣】1、振衣去尘。《礼记·曲礼上》:“奋由右上,取贰绥,跪乘。”2、拂袖,表示气愤。《世说新语·规箴》:“奋而去。”
“奋”国语辞典解释
fèn
动词1.鳥振動翅膀。《廣韻.去聲.問韻》:「奮,鳥張毛羽奮奞也。」 《禮記.樂記》:「然後草木茂,區萌達,羽翼奮。」 《淮南子.時則》:「鳴鳩奮其羽,戴鵀降于桑。」
2.舉起、振動。例: 「奮筆疾書」 。《淮南子.氾論》:「身自奮袂執銳,以為百姓請命于皇天。」 《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奮袖低昂,頓足起舞。」
3.振作。例: 「振奮」 。《淮南子.說林》:「人莫不奮身于其所不足。以兔之走使犬如馬,則逮日歸風。」
4.發揚。《禮記.樂記》:「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
5.拚命、勇不顧身。例: 「奮不顧身」 。
名词
姓。如春秋時楚有奮揚。
“奋”康熙字典解释
篇海類編古朗切,剛上聲。鹽澤也。又音本。(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問切,音僨。說文翬也。爾雅·釋鳥雉,絕有力奮。羊,絕有力奮。螽醜奮。鳥張羽奮奞也。詩·邶風不能奮飛。史記·樂書羽翮奮,角觡生。
又震動也。易·豫𧰼雷出地奮。
又揚也。禮·樂記奮至德之光。
又振去塵也。禮·曲禮僕展軨效駕,奮衣由右上。
又姓。左傳楚有司馬奮揚。
又叶普麫切,音片。孫楚·韓信贊秦失其鹿,英雄交戰。遂寤明主,超然虎奮。 从奞在田上。俗作𡚒,非。𡚒字原从奞从旧。
“奋”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衣」從「隹」(象鳥形)從「田」,象鳥從田中起飛,如同人振衣,皆稱為「奮」(高鴻縉)。詳解: 金文從「衣」從「隹」(象鳥形)從「田」,象鳥從田中起飛,如同人振衣,皆稱為「奮」(高鴻縉)。白川靜則認為將捕到的鳥放入衣內,而鳥欲逃出,因此「奮」有振翅、振奮之義。董蓮池認為以鳥被捉住懷於衣內,奮而欲飛往田野之狀來會奮意。
後期金文加從「攴」,所從的「衣」至小篆訛變為「大」。金文「奪」字中之「衣」形至小篆亦訛變為「大」。參見「奪」。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帛書「衣」訛變為「亦」。
金文表示振動,搖動,中山王鼎:「奮桴䢅(振)鐸」。「奮桴」即「奮枹」,表示搖動鼓槌,亦即擊鼓。《周禮.地官.小宰》:「徇之以木鐸」,鄭注:「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使明聽也。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廣雅.釋詁》:「奮,動也。」《廣韻.問韻》:「奮,揚也。」又用作人名。(參《金文形義通解》)
戰國竹簡表示奮發、振作,《上博楚竹書五.三德》簡1:「芔木須旹(時)而句(後)奮」,表示草木等待適合的時節而後才能奮發生長。
《說文》:「奮,翬也。从奞在田上。《詩》曰:不能奮飛。」段玉裁注:「田猶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