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偾”文言文意思
“偾”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僨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fèn
“偾”字的古汉语解释
fèn
1.动词 仆倒;跌倒。《庄子·天运》:“一死一生;一偾一起。”
【引】覆败,灭亡,倒毙。晁错《言守边备塞流》:“输者偾于道。”
2.动词 奋起。《左传·僖公十五年》:“张脉偾兴,外强中干。”
3.动词 毁坏。傅玄《傅子·镜总叙附录》:“蚁孔偾河,溜沈濑山。”
【偾仆】倒下,比喻失败。
【偾事】败事。
“偾”国语辞典解释
fèn
动词1.倒仆。《左傳.隱公三年》:「庚戌,鄭伯之車僨于濟。」 《呂氏春秋.似順論.慎小》:「明日有人能僨南門之外表者,仕長大夫。」
2.覆敗、敗壞。《禮記.大學》:「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3.參見「僨興」 條。
“偾”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方問切,音奮。爾雅·釋言僵也。
疏仰偃也。
左傳·隱三年鄭伯之車僨于濟。
又昭十三年叔向曰:牛雖瘠,僨于豚上,其畏不死。
又覆敗也。
大學一言僨事。
一作賁。
禮·射義賁軍之將不入。
又左傳·僖十五年隂血周作,張脈僨興。
註僨,動也。
又集韻逋昆切,音奔。僨,驕不可禁之勢。考證:〔爾雅·釋詁僵也。〕 謹照原書釋詁改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