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文言文意思
“封”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封(简繁同形)
拼音:fēng
“封”字的古汉语解释
fēng
1.动词 在植物的根部培土。《左传·昭公二年》:“宿不敢封植此树。”
2.动词 聚土筑坟。《五人墓碑记》:“五亦得以加其土封。”
3.名词 疆界;分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又】<名使动>把……作为疆界。《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动词 帝王以爵位、土地、名号等赐人。《触龙说赵太后》:“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5.名词 领地;邦国。《尚书·蔡仲之》:“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
6.名词 古代帝王或大臣在山上筑坛祭神的活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7.动词 封闭;封合。《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记王忠肃公翱事》:“出珠授之,封志宛然。”
8.量词 指封缄物的件数。《范进中举》:“一封一封雪白的的细丝锭子。”
9.形容词 大。《左传·四年》:“封豕长蛇。”
“封”国语辞典解释
fēng
名词1.包好的或用來裝東西的紙袋。例: 「賞封」 、「信封」 、「拆封」 。
2.量詞。計算包裹或裝上封套物件的單位。例: 「一封信」 。唐.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詩: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紅樓夢》第二回:「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兩封銀子……答謝甄家娘子。」
3.疆界。《左傳.僖公三十年》:「(晉)又欲肆其西封。」 晉.杜預.注:「封,疆也。」
4.姓。唐代有封演。
动词
1.密閉、緘合。例: 「大雪封山」 、「封住洞口」 。《後漢書.卷六.順帝紀》:「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 唐.白居易〈秦中吟.買花〉:「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2.封閉、禁止使用。例: 「查封」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
3.限制。例: 「故步自封」 。
4.舊時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 《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5.聚土築墳。《易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 唐.孔穎達.正義:「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 《禮記.樂記》:「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
6.天子築壇祭天。《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
7.富厚、增加。《國語.楚語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 三國吳.韋昭.注:「封,厚也。」 唐.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 「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
8.圍棋中以破壞對手的通道而對其實施封鎖的下法。
“封”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府容切集韻韻會方容切,𠀤音崶。說文爵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
徐曰各之其土也,寸守其法度也。本作封,隸作封,从圭所執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告后土。
註封,土地之事也。
又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又前漢·𠛬法志同十爲封,封十爲畿,畿方千里。
又封疆之官曰封人。
周禮·地官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爲畿封而樹之。
又大司徒之職凡造都鄙,制其地域,而溝封之。
註封,起土界也。土在溝上謂之封,封上樹木以爲固也。
又大也。
詩·商頌封建厥福。
書·舜典封十有二山。
孔傳封,大也。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爲其州之鎮。
又封禪,祭名。積土增山曰封,爲墠祭地曰禪。
孝經緯封於泰山,禪於梁甫。
白虎通王者封禪以告太平。金泥銀繩,封以印璽。孔子登泰山,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封是也。
又聚土曰封。
周禮·地官·冢人以爵等爲丘封之度與樹數。
又培也。
吳語封殖越國。
註壅本曰封。
又富厚也。
史記·貨殖傳無秩祿之奉,爵邑之入,而樂與之比者,命曰素封。
又凡專利自私曰封。
詩·周頌無封靡于爾邦。
禮·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
鄭註與民同財,不得障管也。
又緘也。漢制,奏事皁囊封板,以防宣泄,謂之封事。
又前漢·平帝紀諸乗傳者,持尺五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
又國名。
禮·明堂位封父龜。
註封父,國也。
又州名。蒼梧郡地,隋爲封州。
又姓。黃帝時有封鉅。
又賁氏改封氏。
又穿封,複姓。
又土精。
白澤圖物如小兒手,無指,名封。食之多力。
又封豕,大豕名。
又去聲。
廣韻芳用切,音葑書·蔡仲之命往卽乃封。徐邈讀。
又叶府良切,音方。
韓愈·李道古銘本支于今,其尚有封。叶下亡。封字从𡉚从寸作。考證:〔禮·王制五十里爲封。〕 謹按王制無此文,查係大戴禮王言篇。謹據改爲大戴禮五十里而封。
“封”形意通解
略說: 初文作「丰」,象植樹於土上。金文「封」的「丰」下從「土」,又增「手」旁,會以手植木為地界之意。詳解: 初文作「丰」,象植樹於土上。金文「封」的「丰」下從「土」,又增「手」旁,會以手植木為地界之意。或從「丮」,象伸出雙手的人形,也表示以手植木。中山王方壺和鼎「丰」下從「田」(即「邦」的古文),「土」、「田」為義近形符。參見「邦」。
戰國秦系文字從「寸」。「又」和「寸」是古文字經常通用的偏旁。小篆「封」的「丰」形訛變為「㞢」,《說文》誤釋為從「之」。隸書「封」的左邊變得與「圭」混同。
籀文作「𡉘」,從「丰」從「土」,與春秋戰國秦系以外的文字相合,如春秋時代的魯少𤔲寇盤,又如先秦貨幣、璽印及楚簡文字等。
金文「封」用作本義,表示封疆,如中山王鼎:「闢啟𡉘(封)彊(疆),方[◎言](數)百里,剌(列)城[◎言](數)十,克㒀(敵)大邦。」戰國竹簡亦有表示封疆的例子,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8-19:「㙑(禹)乃因山[䧒土](陵)坪(平)[彳𡌥](隰)之可𡉘(封)邑者而䋣(繁)實之。」「可封邑者」表示可以域定為城邑之地,引申表示可以居住之地。全句意謂禹又順著山陵平坦低濕而可以居住之地,移植人口來繁榮充實。(參蘇建洲)
「封」又表示封存,如琱生簋「余典勿敢封」,林澐翻譯為:我不敢把紀錄田邑歸屬的文書封存起來。《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71:「唯倉所自封印是度縣。」意謂只稱量原由倉主管人員獨自封印的倉。
「封」也表示帝王賞賜爵位、土地、名號。如《墨子.魯問》:「先生苟能使子墨子至於越而教寡人,請裂故吳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於魯,為方百里也。」
「封」表示堆土成墳。如《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孔穎達疏:「不積土為墳,是不封也。」引申指墳墓。如《禮記.禮器》:「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
「封」表示帝王築壇祭天。如《管子.地數》:「封於泰山,禪於梁父,封禪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史記.封禪書》:「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
「封」表示封閉、堵塞。如《史記.項羽本紀》:「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顏氏家訓.終制》:「孔子之葬親也…於是封之,崇四尺。」
「封」可作量詞,用作古代地積的單位,如《漢書.刑法志》:「地方一里為井,井十為通,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十為終,終十為同,同方百里;同十為封,封十為畿,畿方千里。」又用於封緘之物。如《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