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文言文意思
“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射(简繁同形)
拼音:shè/yè/yì
“射”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è
1.动词 射箭;用弓射击。《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
【又】用枪炮射击;用火器发射。《三元里抗英》:“炮火火箭纷纷打射贡院。”
2.动词 喷射。鲍照《苦热行》:“含沙射流影,吹蛊痛行晖。”
3.动词 照射。徐宏祖《楚游日记》:“光由隙中下射,宛如钩月。”
4.动词 猜度;猜谜。《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5.动词 追求;谋求。《南史·沈约传》:“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射势,颇累清淡。”
yì
1.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
2.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射”国语辞典解释
shè
动词1.用推力或彈力等送出弓箭、炮彈或某種物體。例: 「發射」 、「注射」 、「掃射」 、「噴射」 。
2.猜度、猜測。例: 「金銀銅鐵射一地名。」
3.用言語文字暗示或中傷。例: 「影射」 。《資治通鑑.卷一四.漢紀六.文帝前六年》:「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4.光線映照。例: 「反射」 、「折射」 、「光芒四射」 。
名词
有關放箭技能的訓練。《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shí
动词放箭使中目標物。《論語.述而》:「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yì
參見「無射」 條。yè
參見「射干」 、「僕射」 等條。“射”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神柘切集韻食夜切韻會正韻神夜切,𠀤蛇去聲。說文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
禮•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又射之爲言繹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又射義有大射,賔射,燕射。
周禮•地官•保氏五射,曰白矢,曰參連,曰剡註,曰襄尺,曰井儀。詳鄭司農註。
又廣韻羊謝切集韻韻會正韻夤謝切,𠀤音夜。僕射,秦官名。
漢官儀註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課之,故名。師古曰:射本如字讀,今音夜,蓋關屮語轉爲此音也。朱子曰:禮僕人師扶左,射人師扶右。周官大僕之職,僕射之名,蓋起於此。漢獻帝始分置左右僕射,唐改左右匡政,又改左右相。
又廣韻集韻𠀤食亦切,音實。
增韻以弓弩失射物也。
又指物而取曰射。
論語弋不射宿。
又蜀志孟光曰:吾好直言,每彈射利病,爲世所嫌。歐陽氏曰:泛而言射,則在去聲,以射其物而言,則在入聲。正字通以爲曲說,非。
又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𠀤音睪。
詩•大雅無射亦保。
周頌無射于人斯。
註射,厭也。
又無射,九月律名。
前漢•律歷志無射,言陽氣上升,隂氣收藏,終而復始,無厭已也。
又叶當故切,音妒。
詩•小雅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又叶於略切,音約。
詩•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楚辭•天問封豨是射。叶下若。
說文本作䠶。从身从矢。或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考證:〔禮·射義射之爲言繹也。各繹己之志也,故射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中。〕 謹照原文改: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射”形意通解
略說: 「射」字甲骨文从「弓」从「矢」,象箭在弦上,金文或加「又」(象手形)以突顯射箭的本義。詳解: 甲骨文从「弓」从「矢」,會射箭之意。金文或加「又」以象拉動弓弦的手。楚文字從「弓」從倒「矢」形(朱德熙、裘錫圭),秦文字則把「弓矢」訛為「身」,「又」形加繁為「寸」。小篆到楷書「射」字從「身」從「寸」,即繼承秦文字的寫法而來。
《說文》:「䠶,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從矢從身。射,篆文䠶從寸。寸,法度也,亦手也。」可見許慎仍然知道「寸」象射箭的手,但他根據小篆字形,誤以為「寸」為有法度的意思,又認為「射」從「身」是因為弓箭從射手身上發出。至於王安石以為「寸身」當作「矮」,「委矢」當作「射」,也是依據訛變字形而產生的誤解。
「射」字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射箭。如《合集》10276:「射鹿,隻(獲)。」又可用作職官名,如《合集》5733:「勿令多射。」傳世文獻如《周禮》即有「射人」一職。「射」又可用作地名。
「射」乃古代教育中的「六藝」之一,指的固是射箭,但金文所見「射」皆非用於軍事或田獵上,反而多為王侯的射禮(劉雨)。如義盉蓋:「王才(在)魯,合即邦君、者(諸)侯、正、有𤔲大射。」指王在魯地,與諸侯、正、有司合射,舉行大射禮。傳世文獻對「大射禮」之記載可參《儀禮.大射第七》。另又如靜𣪕:「王令靜𤔲射學宮。」指王命令靜於學宮中主持射箭。
參見「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