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文言文意思
“寺”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寺(简繁同形)
拼音:sì
“寺”字的古汉语解释
sì
1.名词 官署。《后汉书·刘般传》:“时五校官显职闲,而府寺宽敞。”
2.名词 佛教庙宇。《左忠毅公逸事》:“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3.名词 宦官。王谠《唐语林》:“命仆寺辈作乐。”
【寺人】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后来专指宦官。
【寺舍】⒈官舍。⒉僧舍。
“寺”国语辞典解释
sì
名词1.古代的官舍、官署。《說文解字.寸部》:「寺,廷也。」 例: 「大理寺」 、「太常寺」 。《新唐書.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別,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
2.佛教的廟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例: 「少林寺」 、「善導寺」 。唐.張籍〈野寺後池寄友〉詩: 「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3.宦官。例: 「寺人」 、「閹寺」 。《洛陽伽藍記.卷一.昭儀尼寺》:「太后臨朝,閽寺專寵。」
“寺”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祥吏切,音嗣。說文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㞢聲。
徐曰寸,法度也,守也。
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
唐書·百官表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少府爲九卿。後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
又漢書註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
又漢明帝時,攝摩騰自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鴻臚寺,遂取寺名,爲創立白馬寺。後名浮屠所居皆曰寺。
又宦寺。
詩·秦風寺人之令。
傳內小臣也。令,使也。
又周禮·天官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今。鄭註寺之言侍也。○按註疏蓋以侍釋寺義,非。轉音時吏切,讀若侍,正譌合寺、侍爲一,非。
集韻或作䦙。考證:〔周禮·天官寺人,掌王之內人。註寺之言侍也,取親近侍御之義。〕 謹按此所引文義未全,謹照原增改爲: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今。鄭註寺之言侍也。
“寺”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寺」從「又」,「之」聲,「又」象手形,本義為握持,是「持」的初文。詳解: 後復加「扌」(手)旁造「持」字,手旁重複矣。戰國早期於「又」下加一劃作為飾筆,作「寸」,「又」、「寸」皆象手形,為小篆所本。參見「寸」、「持」。
古文字中「寺」字可音近通假作「之」、「恃」、「邿」、「詩」、「時」等字,金文有表示執持,邾公牼鐘:「台(以)匽大夫,台(以)喜者(諸)士,至于萬年,分器是寺(持)」。通假作「之」,上曾大子鼎:「父母嘉寺(之),多用旨食。」通作「恃」,𠫑羌鐘:「寺力」讀作「恃力」。《尚書.周書》:「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通作「邿」,國名,後以為姓,如寺(邿)季故公簋。此外,銘文「寺工」乃古時冶鑄官名。
郭店楚簡「寺」通作「詩」,「寺員」即「詩云」。簡帛又多通作「待」,《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所寺(待)者時也」。參見「之」、「恃」、「邿」、「詩」、「時」、「待」、「侍」、「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