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澌”文言文意思
“澌”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澌”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澌”字的古汉语解释

形容词 尽;消失。《聊斋志异·章阿端》:“言讫不动,细审之,面庞形质渐就灭矣。”

“澌”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竭盡、滅絕。宋.歐陽修〈送徐無黨南歸序〉:「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


名词
解凍時漂流的冰塊。通「凘」《楚辭.屈原.九歌.河伯》「與女遊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 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 「還歸非無指,灞渭揚春澌。」


<擬>

參見「澌澌」 條。

“澌”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息移切集韻韻會相支切正韻相咨切,𠀤音斯。
說文水索也。
揚子·方言,盡也。
 又集韻山宜切,音釃。義同。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先齊切,音西。與嘶同。本作𤺊。
說文散聲也。
徐曰若今謂馬鳴爲嘶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斯義切正韻息漬切,𠀤音賜。亦水索也。
與凘別。凘爲流冰之凘,俗誤作。考證:〔與凘別。凘爲流水之凘,俗誤作。〕 謹按說文凘流冰也流水改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