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国语辞典解释
sì
动词1.相像、相類。例: 「相似」 、「類似」 。五代十國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繼嗣。例: 「似嗣」 。《詩經.小雅.斯干》:「無相猶矣,似續妣祖。」 漢.毛亨.傳:「似,嗣。」
3.奉贈、給予。唐.賈島〈劍客〉詩: 「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宋.歐陽修〈紫石屏歌〉:「呼工畫石持寄似,幸子留意其無謙。」
副词
好像。例: 「似乎」 、「似有不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伏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连词
表示比較、差等之詞。例: 「一個高似一個」 、「一天好似一天」 。宋.賀鑄〈浣溪沙.樓角初消一縷霞〉詞: 「更垂簾幕護窗紗,東風寒似夜來些。」
“似”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詳里切集韻韻會象齒切正韻詳子切,𠀤音巳。肖也。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帛似帛,布似布,華山有之。
疏以其所似,名其草也。
又嗣也。
詩·周頌以似以續。
又况也,奉也。
賈島詩今日把似君,誰有不平事。
又正韻相吏切,音寺。義同。
又韻補叶養里切,音以。
詩·大雅無曰余小子,召公是似。叶下祉。
賈誼·旱雲賦運淸濁之澒洞兮,正重沓而𠀤起。嵬隆崇以崔巍兮,時彷彿而有似。
“似”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人」,「㠯」聲,本義為類似。詳解: 從「人」,「㠯」聲,本義為類似。《說文》:「象也。从人,㠯聲。」《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趙孟將死矣。其言偷,不似民主。」
「似」可表示似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巢隕諸樊,閽戕戴吳,天似啟之,何如?」
「似」也表示與、給。唐賈島〈劍客〉:「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
「似」還表示嗣續、繼承。《詩‧大雅‧江漢》:「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毛傳:「似,嗣。」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