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文言文意思
“死”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死(简繁同形)
拼音:sǐ
“死”字的古汉语解释
sǐ
1.动词 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又】<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名词 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3.形容词 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
4.形容词 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死士挑战。”
5.动词 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死焉。”
6.名词 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死。”
“死”国语辞典解释
sǐ
动词1.喪失生命。與「活」 相對。例: 「死於非命」 、「人死不能復生」 。
2.斷絕、放棄。例: 「死心」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
3.為某人或某事犧牲生命。例: 「死難」 、「死節」 。《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晉.陶淵明〈詠荊軻〉詩: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形容词
1.喪失生命的。例: 「死狗」 。
2.失去作用或效力的。例: 「死會」 、「死棋」 、「死井」 。
3.不通達的或不活動的。例: 「死巷」 、「死水」 、「死結」 。
4.呆板、不靈活。例: 「死板」 、「死腦筋」 。
5.既定而不可改變的。例: 「死法子」 、「死規矩」 。
6.咒罵的話,亦表示親暱的意思。例: 「死鬼」 、「死老頭」 。
副词
1.拚命的。例: 「死守」 、「死戰」 。
2.非常、極甚。表示程度達到極點。例: 「怕死了」 、「熱死了」 、「笑死了」 。
3.堅決、固執或不知變通。例: 「死記」 、「死不肯說」 、「死不承認」 、「死賣力氣」 、「死抓不放」 。
4.固定而不能活動。例: 「抽屜給釘死了。」 、「給自己留點轉圜的餘地,別把話說死了。」
5.阻滯不通。例: 「堵死了」 。
6.毫無知覺,像死的樣子。例: 「他睡得真死。」
“死”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息姊切集韻韻會正韻想姊切,𠀤斯上聲。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
釋名死者,澌也,若冰釋澌然盡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
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
禮·曲禮庶人曰死。
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
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又山海經有不死國,在南海大荒中。
郭璞贊赤泉駐年,神木養命。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又圓丘山有不死樹。
郭璞贊萬物暫見,人生如寄。不死之樹,壽蔽天地。
又山海經流沙之東,黑水之閒,有不死山。
又劉孟會云祖州海島產不死草,一株可活一人。
又姓。自、死、獨、膊,代北四姓也。見氏族略。
又叶息利切,音四。
宋玉·九辯願徼𡴘而有待兮,泊莽莽與埜艸同死。叶上至。
說文从人作𣦸。
又𣦹,同。
“死”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死」會生人跪拜於朽骨旁悼念的樣子,本義是死亡(羅振玉、劉興隆)。詳解: 甲金文從「歺」(「𣦵」)從「人」或跪坐人形,「歺」疑象剔去肉以後的殘骨,全字會生人低頭跪坐在朽骨旁悼念的樣子,本義是死亡(羅振玉、劉興隆)。一說「人」、「歺」合起來會人死後身體腐化,剩下白骨之意(加藤常賢)。楊樹達、馬敍倫、高鴻縉認為「死」是屍體的「屍」的本字。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死亡,《合集》22049:「貞:不死。」金文用作本義,齊侯鎛:「用祈壽老母(毋)死」。中山王鼎:「死辠」,即「死罪」。又引申表示消亡,用作月相術語,作冊夨令簋:「隹(唯)九月既死霸」,「既死霸」典籍又作「既死魄」,指月光消失。又通假為「尸」,表示主管、執掌,卯簋蓋:「死(尸)𤔲(司)榮公室。」表示主持榮公家的事務。康鼎:「死(尸)𤔲(司)王家。」指掌管王家事務。
戰國竹簡讀作「屍」,表示屍體,《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56:「男子死(屍)在某里南首」。
《說文》:「𣦸(𣦹死),澌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凡死之屬皆从死。𠒁,古文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