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国语辞典解释
piǎo
动词餓死於路上。《玉篇.歹部》:「殍,餓死也。」 《資治通鑑.卷八九.晉紀十一.愍帝建興四年》:「河東平陽大蝗,民流殍者什五六。」
名词
餓死的人。《孟子.盡心下》:「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漢.桓寬《鹽鐵論.水早》:「孟子曰:『野有餓殍。』」
“殍”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平表切集韻韻會被表切,𠀤音摽。餓死曰殍。或作𦹡,亦作𦭼。前漢·食貨志贊塗有餓𦭼。與殍同。
又通作莩。
孟子野有餓莩。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敷。義同。
白居易·坐隅詩俱化爲餓莩。莩作夫字押,是也。
集韻或从耳作𦖀。
又廣韻符鄙切集韻部鄙切,𠀤音痞。義同。一曰草木枯落也。或作𣧶。
韻會按說文𠬪音皫,物落也。凡从𠬪者皆當作𠬪。从爪从又,今變爲孚,轉寫訛耳。本非孚信之孚,然今經史承訛難遽改,故韻書𠀤兩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