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殪”文言文意思
“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殪(简繁同形)
拼音:yì
“殪”字的古汉语解释
yì
1.动词 死亡。《国殇》:“左骖殪兮右刃伤。”
2.动词 杀死。《中山狼传》:“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殪”国语辞典解释
yì
动词1.死亡。《楚辭.屈原.九歌.國殤》:「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2.殺。《詩經.小雅.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 《遼史.卷七七.耶律屋質傳》:「我戰不克,先殪此曹。」
3.盡、滅絕。《左傳.宣公六年》:「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 三國魏.劉廙〈謝劉表牋〉:「門戶殪滅,取笑明哲。」
4.仆倒、跌倒。《墨子.明鬼下》:「(杜伯)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 《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間。」
“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於計切集韻韻會壹計切,𠀤音翳。說文死也。
左傳·隱九年鄭伯禦戎,前後擊之,盡殪。
杜註殪,死也。
又殄絕也。
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
又盡也。
左傳·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
杜註殪,盡也。
又仆也。
後漢·光武紀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閒。
註殪,仆也。
又一矢而死曰殪。
詩·小雅殪此大兕。
司馬相如·上林賦弦矢分,藝殪仆。
又與瘞通。
儀禮·覲禮祭川沈,祭地瘞。
鄭註古文瘞作殪。
又與翳通。
韓詩·大雅其葘其殪。
釋文葘,反草也。殪,因也。因高塡下也。今詩作其葘其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