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殄”文言文意思
“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殄(简繁同形)
拼音:tiǎn
“殄”字的古汉语解释
tiǎn
1.动词 消灭;灭绝。《史记·秦始皇本纪》:“武殄暴逆。”成语有“暴殄天物”。
2.形容词 昏迷。《论衡·论死》:“人殄不悟,则死矣。”
“殄”国语辞典解释
tiǎn
动词1.盡、滅絕。例: 「殄滅」 。《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2.浪費、糟蹋。例: 「暴殄天物」 。
“殄”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典切,塡上聲。說文盡也。一曰絕也。
書·舜典朕墍讒說殄行。
孔傳言疾讒說,絕君子之行也。
又畢命商俗靡靡,餘風未殄。
又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
註殄,病也,絕也。
又與腆同。
儀禮·燕禮寡君有不腆之酒。
鄭註古文腆皆作殄。
詩·邶風籧篨不殄。
箋殄,當作腆。善也。正義曰:腆與殄,古今字之異,故儀禮註云腆古文字作殄,是也。
又集韻或作塡。
詩·小雅哀我塡寡。塡,徒典切。
“殄”形意通解
略說: 從「歺」,「㐱」聲。本義是盡滅、滅絕。詳解: 從「歺」,「㐱」聲。本義是盡滅、滅絕。《爾雅.釋詁》:「殄,盡也。」又「殄,絕也。」《說文》:「殄,盡也。从歺,㐱聲。」如《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孔傳:「暴絕天物,言逆天也。」《史記.律書》:「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
「殄」也表示病。如《國語.魯語》:「鑄名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王念孫云:「殄,亦病也。」《周禮.地官.稻人》:「凡稼澤,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鄭玄注:「殄,病也,絕也。」又表示昏迷。如《論衡.論死》:「殄者,死之比也。人殄不悟,則死矣。」
《說文》所收古文「𠂈」是顛隕的「顛」的表意初文,也是「真」所從的聲符。「真」、「顛」、「殄」三字古音相近。參見「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