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矧”文言文意思
“矧”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矧(简繁同形)
拼音:shěn
“矧”字的古汉语解释
shěn
1.连词 况且。柳宗元《敌戒》:“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2.连词 亦,也。《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3.名词 齿根;齿龈。《礼记·曲礼上》:“笑不至矧。”
“矧”国语辞典解释
shěn
连词況且。晉.陶淵明〈勸農〉詩六首之四:「相彼賢達,猶勤壟畝;矧伊眾庶,曳裾拱手!」 《南史.卷三五.顧覬之傳》:「死且不憚,矧伊刑罰;身且不愛,何況妻子。」
副词
亦。《書經.康誥》:「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名词
齒根。通「齗」 。《禮記.曲禮上》:「笑不至矧,怒不自詈。」 漢.鄭玄.注:「齒本曰矧,大笑則見。」
“矧”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式忍切集韻韻會正韻矢忍切,𠀤音哂。玉篇况也。
書·大禹謨至諴感神,矧茲有苗。
詩·小雅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又與齗通。
禮·曲禮笑不至矧。
註齒本曰矧,大笑則見。
說文本作矤。
玉篇亦作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