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文言文意思
“盛”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盛”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èng/chéng

“盛”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èng

1.形容词 兴盛;旺盛。《伶官传序》:“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形容词 多;大量;茂盛。《采草药》:“山寺桃花始开。”

3.形容词 大;盛大。《滕王阁序》:“胜地不常,筵难再。”

【形】程度深;范围广;规模大。《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为之。”

4.形容词 充足;充沛。《答李翊书》:“气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5.形容词 好;美好。《教战守策》:“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节。”

6.副词 极;非常。《中山狼传》:“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怒。”

chéng

1.名词 放在器皿里用来祭祀的谷物。《左传·桓公六年》:“奉以告。”

2.动词 把东西放进器物中。《伶官传序》:“请其矢,以锦囊,负而前驱。”

“盛”国语辞典解释

chéng

动词
1.用容器裝東西。例: 「盛飯」「盛湯」

2.容納。例: 「箱子太小,盛不了這麼多東西。」

名词
古代裝在食器裡祭祀的穀物。《周禮.地官.閭師》「不耕者祭無盛。」 漢.鄭玄.注:「盛,黍稷也。」

shèng

形容词
1.興旺、繁茂、豐富。例: 「興盛」「旺盛」「茂盛」「豐盛」「盛饌」

2.濃厚的。例: 「盛情」「盛意」

3.大規模的。例: 「盛大」「盛舉」「盛事」

副词
極,表程度之深。例: 「盛怒」「盛誇」「盛贊」《三國演義》第二三回:「曄盛稱操德,且曰:『丞相若記舊怨,安肯使某來結好將軍乎?』」


名词
姓。如漢代有盛苞。

“盛”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𠀤音成。
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
書·泰誓犧牲粢
黍稷曰粢,在器曰
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
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簠簋者。
 又器名。
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
一器也。
禮·喪大記食粥於不盥。
謂今時杯杅也。
 又廣韻受也。
詩·召南于以之,維筐及筥。
古今注城者,也,所以受民物也。
 又成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
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又服,嚴飾也。
左傳·宣二年宣子服將朝。
,音成。本或作成。
 又防隄也。
爾雅·釋山山如防者
,讀如粢,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
 又山名。
前漢·郊祀志日主祠山。
在東萊不夜縣。
,音成。
 又國名。
公羊傳·隱五年秋衞師入
,音成。
左傳作郕。
 又唐韻丞政切集韻韻會正韻時正切,𠀤成去聲。
博雅多也。
廣韻長也。
增韻大也。茂也。
易·繫辭日新之謂德。
禮·月令生氣方,陽氣發泄。
中庸任使。
史記·循吏傳世俗美。
呂氏春秋樹木則飛鳥歸之。
 又極也。
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也。
 又猶嘉也。
張衡·東京賦夏后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又受物曰
前漢·東方朔傳壷者,所以也。
師古註叶音去聲。
 又地名。
前漢·武帝紀南巡狩至於唐。
魏書·神元帝紀魏始祖遷於定襄之樂。
 又姓。
後漢·西羌傳北海太守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一曰周穆王時國之後。
穆天子傳姬姓也。柏之子也。天子賜之。上姬之長,是曰門。
,國名,姬,王同姓也。

“盛”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數點從「」,金文從「」,「」聲。「」象盛載物品的器皿,表示器皿滿載之意,本義是盛載。

詳解: 甲骨文從「」從數點從「」,孫海波據《說文》認為象盛滿黍稷外溢之形,李孝定則認為象盛滿水外溢之形,本義為滿,與「」同義。金文從「」,「」聲。「」表示盛載物品的器皿,本義是盛載。

  金文「」或省作「」。「」是聲符

  金文表示盛載,史免簠:「用盛稻粱。」又表示旺盛,中山王圓壺:「德行盛旺」,又用作姓氏和人名。

  《說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从皿成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