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文言文意思
“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益”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益”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同“溢”。水漫出来。《察今》:“澭水暴。”

2.动词 增加,与“损”相对。《出师表》:“至于斟酌损,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3.名词 利益;好处。《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

4.副词 更加;愈加。《滕王阁序》:“穷且坚,不坠青云之志。”

5.副词 渐渐地。《黔之驴》:“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益”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漲、漫出。為「溢」 之本字。清.王筠《說文釋例.卷四.形聲之美》「益從水,而溢又加水,然水祇可在皿中,而益之意,即兼有氾溢之意。」 《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澭水暴益,荊人弗知。」

2.增加。例: 「進益」「延年益壽」《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木懼,言諸王,益其祿爵而復之。」 《呂氏春秋.不苟論.貴當》「其友皆孝悌純謹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榮矣。」

3.幫助、補助。例: 「助益」《呂氏春秋.光識覽.觀世》「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 《戰國策.秦策二》「出私金以益公賞。」

名词
1.好處。例: 「利益」「收益」《書經.大禹謨》「滿招損,謙受益。」 唐.李白〈贈韋祕書子春〉詩二首之一:「苟無濟代心,獨善亦何益。」

2.姓。如漢代有益強。

形容词
1.有好處的。例: 「益友」「益處」

2.富饒。《史記.卷一二九.殖貨傳》「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

副词
更加。例: 「精益求精」《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

(一)之又音。

“益”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伊昔切,嬰入聲。饒也,加也。
廣韻增也,進也。
書·大禹謨滿招損,謙受
詩·邶風政事一𡌨我。
左傳·昭七年三命茲共。
禮·曲禮則起。
論語者與。
疑童子學有進也。
春秋·繁露者謂之公,無者謂之私。
 又多也。
史記·酷吏傳上問張湯曰:吾所謂,賈人輒先知之,居其物。
 又盈溢也。
莊子·列禦𡨥有貌愿而
 又易卦名。
釋文,增長之名。
 又以弘裕爲義。
 又金史·國語解都,次第之通稱。
 又六書正譌二十四兩爲,假借別作鎰溢。
 又草名。
詩·王風疏蓷卽茺蔚。一名母。
 又爾雅·釋草疏蛇牀,一名思
 又果名。
博雅智,龍眼也。
 又州名。古蜀國,漢武帝置州。
釋名,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又姓。
印藪漢有强,壽。宋有暢,紹興進士。
六書正譌,器滿也。故从水从皿。會意。

“益”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會器皿所盛的水滿溢之意。本義是溢出,是「」的初文,引申為増益。

詳解: 甲骨文「」從「」從「」,會器皿中水滿而溢出之意。本義是溢出,是「」的初文,引申為増益、利益。《說文》:「益,饒也,从水从皿,益之意也。

  金文從「」從「」,「」象上溢之形。「」字「」中的圓點或作空心形,結合上部的「」,字形與「」混同。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用為「」,表示加謚號也,如班簋:「班非敢覓,隹乍卲考爽益(謚)曰大政」。又用作重量單位,後作「」,春成侯壺:「冢(重)十八益(鎰)」。

  戰國文字借本義是咽喉的「」字來表示「」,參見「」。